錢東波團隊設計的一款文創產品——由兩枚甲片串聯成的鑰匙扣,碰撞時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
明朝以來,倭寇不斷入侵,百姓處在水深火熱的倭患之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臺州開展過艱苦卓絕的抗倭戰斗。嘉靖四十年(1561),他帶領臺州軍民取得彪炳史冊的“臺州大捷”,此后倭寇再掀不起大風浪。
冷兵器作戰的時代,一副上好的鎧甲便是將士的“護身符”。為紀念戚繼光在臺州留下的印記,臨海成立了臺州府城武備營,專門復原打造戚家軍作戰的甲胄。
85后甲胄制作師錢東波,就是臺州府城武備營的創始人。
◆ 一套總兵甲,讓他再也挪不開眼
錢東波與甲胄結緣純屬偶然。
2018年,他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對漢族傳統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后,他的夫人購置了一套仿明代《出警入蹕圖》里的總兵甲,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甲胄。
夫人英姿颯爽的裝束,一時間讓他挪不開眼。此后,復原制作一套傳統甲胄,便成了錢東波的愿望。
“我平時就喜歡研究古代服飾裝備,再加上我是臨海人,熟悉戚家軍的故事,戚繼光的抗倭精神一直讓我很佩服。我想著既然要做,就做屬于臨海人自己的東西,復原戚家軍的甲胄,能把戚繼光英雄的形象展現給大家。”
2019年,錢東波開始瘋狂閱讀史料、書籍、畫卷,四處跑博物館,搜集各方面關于戚家軍甲胄的資料。但是,從考古記載、出土文物到古代兵書、壁畫雕塑,戚家軍甲胄在后世生活保留中幾乎鮮有痕跡。甚至,連其他朝代保留下來的甲胄實物和資料也十分稀少。
同樣,國內復原甲胄的人才也很少。那一年西塘漢服文化周上,錢東波了解到上海的“玉麒麟”和寧波的“捧日虎騎”李彬彬是這方面的“大佬”,于是,開始向他們“拜師學藝”。
一名合格的甲胄制作師傅,不僅要熟悉工藝流程,更要對民族服飾有深入的了解,通曉甲胄的歷史形制演變,同時具備設計技能和美術基礎。
在對歷代甲胄的結構及造型有了一定的研究后,錢東波開始著手復原中國傳統甲胄。
沒有實物模板,他就從歷史沿革中找線索。依照現存史料,他在各個朝代、樣式繁多的甲胄中,確認明代鎧甲的形制,研究鎧甲的內部結構,分析鎧甲的制作方法,拆分組合、組合拆分。再對照留存的戚繼光圖像資料,探索選擇何種材料、如何重新編結……
“相關的資料實在太少了。”錢東波說,只知道甲胄的樣式和種類,卻不知道它的制作原理和工藝,只能從小部件開始,不斷編扎、拆卸,反復試錯。“每排甲片的大小、數量、形狀,都是一步一步摸索過來的。”
如果說一部甲胄史是古代戰爭發展史的縮影,甲胄便是凝練這段歷史的底片。從漢服愛好者到甲胄制作師,錢東波表示,甲胄的魅力是難以言喻的。
帶著滿腔熱情,2020年,錢東波的第一件戚家軍甲胄作品完成。
◆ 一件甲胄,三千多甲片精巧編綴
屈原的《九歌·國殤》一詩中有這么一句:“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先秦時期,甲已經是古代將士常備的防護裝具。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西漢時期,鐵甲出現逐漸代替皮甲,進而有了“鎧”“甲”之分。
鎧甲的形制和編綴方式,也隨著不同朝代的應用而改變。明時,戚家軍的甲胄多以布面甲為主,部分將領會選用鐵皮制的扎甲、山文甲。
“鐵片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優勢是比較堅硬、不容易變形,明顯的問題是比較重,也容易生銹。所以,我們現在制甲之前,一般會提前將鐵甲片用火淬過。扎甲和山文甲除了款式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扎甲的靈活性更大。”錢東波介紹道。
甲胄制作是一件“程序化的事”,最基礎的便是扎甲。
扎,是將一枚枚的甲片用繩帶,像書札一樣橫排連接起來。“扎成連排之后,再將幾排札豎著編連。以前多用皮繩編連,皮繩雖韌,但是保存性差點,我們現在基本換成復合繩帶了。”繩帶配合甲胄款式,多選用紅黑兩色,分為單繩和雙繩兩種編織方式。
一套完整的甲胄由頭盔、面甲、前后身甲、肩吞、裙甲、腹吞、鶻尾、腿甲、護臂、護膝、捍腰等十多樣部件組成,需要甲片超過3000枚,縫制皮料作為內襯,通過革帶相連,重量可達25至30公斤。一位成熟的甲胄制作師,需要近3個月時間才能制作完成。“每一套甲胄都有獨立開發的模具,制作之前還要參考史料,翻看大量照片、音像,才能確認一些數據。我們希望做復原度高的甲,所以對細節把控比較嚴格。”
其中頭盔和前身甲的制作最為繁瑣。頭盔頂部需要使用完整的珍珠魚皮,再根據面部輪廓配合鐵片敲打制作鳳翅眉庇,還要選用馬鬃毛或馬尾毛作為紅纓,內里加以厚實皮料成型。而胸甲的編綴,細到每一枚甲片,都有近乎相同的彎曲弧度,這都需要制作師一點一點敲打成型。
“每塊甲片的形狀起始都是有細微差別的,甲面齊整的基礎就是保證所用甲片的統一。敲平打彎的同時,要對比同扎同旅的甲片弧度是否一致,稍有凹凸,就需要調整。”為保證甲片編連時上下左右間距相同,錢東波和團隊伙伴們共同設計了一個“十孔扎甲”的編甲工具。“沒有工具固定的話,甲片穿繩時很容易松緊不一。”
錢東波說,敲打編穿都是技術活,單單一面身甲就需要近千枚甲片,甲片層層疊加,橫排、縱連,手工制作大概需要1個月。
甲胄體現著將士保家衛國的英武之氣,甲片上的鳳翅、獸吞、祥云,以及盔纓、翠翎等細節,更是折射出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
一款好的甲胄作品不只是一件“樣子貨”,還要具備一定的實戰價值,能禁得住刀斧砍擊。所以,在每一件甲胄作品完成后,錢東波都會進行不同的活動性和防護力的測試,檢驗盔甲的靈活性和實操性。
這些甲胄不僅僅是展柜里的觀賞品,也可以成為真刀真槍披甲上馬操練的“保護傘”。還原度高、細節精致、形式新穎……錢東波開始穿戴自己制作的戚家軍甲胄,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越來越多的人從關注臺州府城武備營的盔甲開始,了解甲胄,了解戚繼光,了解臨海。
錢東波則繼續研究復原其他類型的甲胄及兵器,漸漸地吸引了一撥愛好者“入坑”。
“大家都是從起初的感興趣,到現在一起‘做復原’。我們經常開玩笑說,臺州府城武備營就是臨海的后備‘軍庫’。”
【手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甲圈”門檻較高,目前很小眾。精工制作的甲胄,成套價格從1萬元至7萬元不等,由于制作技藝復雜,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高,甲胄買賣利潤微乎其微。
近兩年,來臨海找錢東波的人,多了起來。
2020年為屠洪剛定制《定軍山》MV甲胄;去年為2022央視元宵晚會提供甲胄服裝;今年為浙江衛視《青春環游記》提供甲胄,為電影《滿江紅》提供甲片道具……“尤其在我們去西塘、橫店展示以后,很多劇組來找我們定制盔甲。”
終于有人“追著找”,錢東波卻有所猶豫了:“影視版的盔甲,因考慮到演員穿戴的舒適性和觀眾的觀賞效果,在原材料的選擇和后期制作上,往往會和復原甲有所出入,這就與我們制甲的初心偏離了。”
錢東波說,目前他們的作品主要針對私人收藏家和甲胄愛好者。因為大家覺得,純粹的傳統文化一旦和商業交叉過多,就很容易“變味”,這也是他們一直不愿意進行大規模商業生產的原因之一。
聊起這個話題,錢東波表示很愿意將作品租借給真心喜歡甲的人拍照展示,“只要是真心喜歡,我們都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
采訪末,記者試穿了錢東波制作的戚家軍甲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份真真切切穿在身上的“歷史痕跡”,沉甸甸的。(臺傳媒記者 陳婧文/攝)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