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滴水觀音”、“微笑觀音”,讓觀音瓷塑走出神龕。福建省德化聚益瓷雕工藝廠藝術總監林建勝從事陶瓷創作研究40余載,與觀音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其從形態、表情和材質等方面大膽創新,創作了無數造型各異的觀音瓷塑作品。2022年,他憑借《滴水觀音》《千手千眼觀音》《一葉觀音》三件瓷塑代表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林建勝師承名師,守正創新,在瓷塑佛像領域蜚聲海內外,還在明清內造藏傳佛像研究方面頗有建樹,開創了德化白瓷界這方面的先河。數十年來,他創作的《“華夏賢哲”白瓷群雕》《唐韻》《李白醉酒》等在國家級評比中榮獲眾多特等獎、金獎,一批優秀的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收藏。
守正創新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千百年來,創作觀音瓷像是一代代德化陶瓷雕塑從業者的“必修課”。20世紀80年代,初出茅廬的林建勝看過電影《滴水觀音》后,突發奇想:如果讓老祖宗世代傳承的觀音瓷像真能滴水,該有多好。于是,他經過反復試驗,利用虹吸原理發明了能夠“循環滴水”的觀音瓷像。
“會滴水的觀音研制成功后,臺灣一個客商看到了十分喜歡,立馬讓我生產一批樣品,他就在廈門一酒店住下等待樣品。不久,一箱樣品送到了,他用紙巾墊在觀音底下,每一尊均能滴水,且每一張紙巾都沒沾水,他十分滿意一口氣訂了一千尊。”林建勝回憶說,這份天大的訂單不僅成就了其創業資金,也進一步堅定了其創新發展的信念。
林建勝從此在業界聲名鵲起,創作的會滴水的觀音迅速風靡東南亞及港澳臺地區。德化白瓷界也競相模仿、燒制該系列作品,會滴水的觀音一度成為最暢銷的白瓷作品。2003年林建勝創作了“微笑觀音”系列作品,填補德化瓷塑觀音這方面的空白,一經面世后,便引發業界熱烈反響,直至今日,“微笑觀音”仍在全世界華人圈盛行不衰。
近幾年,林建勝成功研制“大觀音”。2022年,他參評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代表作《滴水觀音》就是一件“大觀音”,也是他選送的代表作品中煉制難度最大的,這尊高達1.39米的《滴水觀音》,是林建勝數十年如一日守正創新,成功創作出的“高大上”的瓷藝精品。
研發“玉黃瓷” 讓德化白瓷有血有肉
林建勝參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另外兩件代表作品,《千手千眼觀音》《一葉觀音》也是觀音題材,這兩件作品不僅造型創新、工藝創新,而且材質也是創新的。“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傳承。”林建勝說,要堅守在傳統陶瓷藝術的陣地上,不斷推陳出新,不僅要在造型、燒制技藝等方面進行創新,還要在材質方面大膽探索。
德化陶瓷以“白”見長,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多年前,林建勝獨立研發了“玉黃瓷”,用“玉黃瓷”燒制的陶瓷表面自生釉溫潤如玉,乃白中泛黃之暖色調,有如羊脂玉、象牙黃,比一般白瓷更加鮮活、更加有視覺沖擊力?!肚智а塾^音》《一葉觀音》就是采用“玉黃瓷”燒制的。“值得一提的是,運用‘玉黃瓷’燒制的《千手千眼觀音》《一葉觀音》與我們的肌膚十分接近,特別是在燈光照射下,有血有肉。”林建勝說。
林建勝根植傳統,不斷為德化陶瓷藝術創造新的可能性。2014年,林建勝與張南章歷時多年創作的《“華夏賢哲”白瓷群雕》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這一大型系列瓷塑共100件,包括孔子、老子在內的100個歷史人物塑像,縱向自春秋戰國至清代,雕塑手法豐富多樣,可謂集中外雕塑手法之大全,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大型系列歷史人物創作的空白。這組作品還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
長期以來,林建勝積極通過“名師帶徒”、“大師進校園”等形式參與人才培養,成為國家藝術基金“白瓷瓷塑藝術創新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講座教授,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傳承人,其中國家級技術能手、省級大師等超過20人,為瓷都德化新一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榮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其工作室被授予福建省特色文藝示范基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