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石涵養濕地公園。
夏末秋初時節,清晨7點鐘的天色已亮,家住新津興義鎮的李嬢嬢(音同娘,四川地區方言,意為阿姨)從睡夢中醒來。稍加收拾后,她開著出租車向新津城區方向駛去,一天的忙碌就此開啟。
途中經過龍王渡大橋,車子馳騁在20米寬的雙向四車道上,半分多鐘就渡過了寬闊的西河。
“以前過河費勁得不得了,哪像現在這么方便!”今年50歲的李嬢嬢是土生土長的興義鎮人。她至今清楚地記得,1987年老龍王渡大橋建成前,村里人要進城只能坐船。她常常凌晨四五點鐘起床,匆匆忙忙趕到岸邊,卻要等船坐滿才能出發,有時一等就是三四個小時。一路折騰到城里,待不了多久又要準備回去,因為“再晚就沒有船了”。30多年前,老龍王渡大橋的建成,結束了興義渡船進津城的歷史;5年前,大橋舊貌換新顏,由雙向兩車道拓寬為雙向四車道加人行道,還配套了路燈等照明設施,更加方便了兩岸市民的出行。

天府明珠公園。(高俊忠 / 攝)
如今,李嬢嬢天天來城區跑出租,睡眠充足,時間靈活,還見證了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幾年新津城鄉面貌的可喜變化。有人問她,您更喜歡現在還是過去時,李嬢嬢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現在噻!路燈亮了,樹多了,空氣也好了,像個大公園!”
住在一片“綠葉”里
公園城市,正是新津當下的發展關鍵詞。近年來,新津緊緊圍繞“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定位,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引領本地高質量發展。新津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規劃建設公園社區,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打造公園城市創新場景,以人民的需求為出發點營造公園城市生活空間。當前,新津美麗宜居的“超級綠葉”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初步呈現。李嬢嬢對周遭環境的所見所感,就是這些發展成果的具體表現。下一個五年,新津還要優化“超級綠葉”城市意象,塑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新形態。
人是一座城的主體。對于建設公園城市,生活在其中的新津市民如何理解?“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城市建在公園里,城市無處不公園。”成都市新津區公園城市建設局(以下簡稱公園城市局)規劃科科長劉劍波認為,公園城市最重要的是宜居,但宜居不僅意味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滿足市民的教育、醫療、就業等等多樣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所以建設公園城市,就是推動人、城、境、業和諧統一。
生態是公園城市的核心價值,也是基礎要素。就這一點而言,新津建設公園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從地圖上看,新津的行政區劃輪廓形似一片樹葉,其間密布的水網、流淌的“五河一江”則如同縱橫交錯的葉脈——這便是新津“超級綠葉”城市意象的由來。“新津河流濕地的本底資源很好,成都整體濕地率在2%左右,而新津的濕地率達到了11%。另外因為新津地勢平坦,水量分布也比較均勻。”劉劍波說。
生態本底只是新津建設公園城市的優勢之一。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匡曉明曾表示,不能簡單地把公園城市理解為“公園”,人文要與生態相結合,例如中國傳統的風景園林文化就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從這個角度來說,千年歲月凝結成的“新津記憶”,將在新津建設公園城市的過程中賦予其獨一無二的精神特質與城市品格。
2020年新津完成撤縣設區,實現由“縣”到“區”的千年之變,新舊轉化之間,也孕育出諸多城市機遇。“新津是一個歷史悠久又充滿朝氣的年輕‘新’區。一方面我們可以承接成都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傳統五城區的人口外溢,另一方面也可以聯動天府新區、高新區等城市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成果轉化。”劉劍波解釋道。
目前,依托上述本底優勢,新津營城方式經過再迭代,確立了三大城市營建策略:TOD營城、智慧營城和生態營城。其中,作為全面落實公園城市理念的重要途徑,TOD綜合開發成績斐然,已成為新津的關鍵一著。
TOD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綜合開發模式,主要是在城市規劃中,倡導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以地鐵、輕軌、城際列車等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以400至800米(5至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實現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混合用途”。TOD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城市開發策略選擇,會廣泛吸引優質市場主體參與城市建設,也能有效保障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2019年12月,成都地鐵10號線二期開通運營,共在新津設置7座站點,串聯了花源、花橋、五津、寶墩等行政區域,有效提高各區域間的可通達性與聯結度——如今,市民乘坐地鐵,5分鐘后,便可以從岷江東岸的花橋站到達5公里外、岷江西岸的五津站。

在河岸邊運動的人們。
10號線開通運營后,新津由此開啟了TOD營城步伐。建軌道就是建城市,運營軌道就是運營城市。為切實抓好TOD項目的推進,新津高起點做好規劃設計,深入學習借鑒上海、杭州、深圳實踐經驗,聘請國內外優秀團隊,邀請專家全過程咨詢;還制定了合理有序的工作策略,充分結合區縣工作的特點,加快對土地經營、招商選資等業務流程進行梳理,通過試點示范,創造符合新津實際的可推廣、可復制的TOD節點開發模式,并著力實現政府、企業、市民的多贏。
多方努力下,新津目前已完成新津站TOD一體化規劃設計以及花源中心片區和五津長島片區城市設計。旭輝天府未來中心加快推進,“TOD+5G”公園城市社區示范項目初步呈現,地鐵沿線形態風貌和商業業態優化提升。以股權開放引入社會資本實施TOD綜合開發模式在成都全市推廣。
TOD營城策略在未來構建“一軸引領、四區支撐、多片聯動”空間格局中,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片“綠葉”的蝶變
2022年初,國務院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強調示范區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充分彰顯生態價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相融,著力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著力創造宜居美好生活、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著力營造宜業優良環境、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天府牧山數字新城。
新津全域被納入成都市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示范區范圍,這必將成為引領新津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
“新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公園城市建設,成立了公園城市局,強化了策劃、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流程管控職能,對‘公園城市+數字經濟’建設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指導。”劉劍波回憶道。
2019年,新津整合公園城市建設等相關部門職能,組建縣公園城市局,劉劍波“在生態保護方面有一點經驗”,便從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白鶴灘公園)來到了公園城市局規劃科。“規劃科更多的是牽頭開展城市設計這個前端環節工作。比如城市怎么發展、片區怎么布局,城市形態、產業體系等都要考慮,這是很復雜的一個系統,我們的職責是先規劃一個空間出來。”

天府牧山數字新城E商坊。
一個片區規劃如何從概念變為現實?劉劍波從他的角度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一般城市發展目標和重心確定后,公園城市局與區政府其他部門共同討論,進一步細化方向,比如“這個地方承載多少人、人口構成什么樣、產業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面積,然后選擇合適的片區來承載這個功能”。
初步商定后,專業設計團隊加入進來,幾方共同形成策劃;策劃經論證通過后便進入規劃階段,“最終都要落實到這張圖上,每個部門有每個部門的需求,我們逐一商量,覺得‘哎,這個功能可以達到’,就把它固化下來,這樣一步一步完成規劃”。
這之后,公園城市局把規劃等前期研究成果傳導至成都市新津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土地等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進行規劃管理;繼而由成都市新津區投資促進局開展招商引資等工作。
這些流程走完后,項目建設方案再次回到公園城市局,由相關科室審定,“看符不符合最先的設計。如果符合,通過審查后就按程序開始建設。建設完成后再回到我們這,由相關科室驗收,驗收通過之后,這個項目才算完成。”劉劍波說,這樣一套流程走下來,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從紙面到落地的過程中,項目“不跑偏”。
通常一個新建項目需要一到三年的時間,聽起來是個不算短的周期,但若在每一個環節里放大來看,考慮到所付出的心力,每一步推進都是一個值得開心的勝利節點。“現在重點建設的片區之一——五津長島品質生活社區,我們的規劃做了一年。一年間,各部門不斷碰頭、討論,最后通過‘公園城市+數字經濟’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并由新津區規劃委員會審定通過。”
除一些新建項目與更新項目外,對相關生態資源的管理與運營也在公園城市局職責范圍內。在游覽斑竹林景區、白鶴灘公園的過程中,若游客有心交談,工作人員或許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公園城市局成立后,對園區內生態環境的管理更集中,也更嚴格,“一草一木,甚至淤泥的移動都需要上報,不可以擅自處置”。

景色優美的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
踏實且富有創新性的工作寫就了可圈可點的生態答卷。近年來,新津扎實推進“五河一江兩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建成津津綠道260余公里、公園濕地群落一萬余畝,白鶴灘公園成為全市唯一的國家濕地公園,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6%,新津先后獲得“中國凈水百佳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等榮譽稱號。
“看著一張張規劃藍圖變成實景圖,非常激動,也非常有成就感。”劉劍波感慨道。白鶴灘公園一年四季生機勃勃——冬天河道里成群的候鳥、春天大草坪上的家庭野餐,構成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場景。當地居民就地轉化為公園管護人員后,更加珍惜這片土地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大家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內生動力也更強了。
一片“綠葉”的愿景
提能級、聚產業、護生態、促發展……過去5年,新津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6%;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6%;人均GDP年均增長7.0%。連續6年進入全省十強縣,圓滿完成區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嶄新局面。今天,新津依然步履不停,為建設“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接續奮斗。
面向未來,新津提出聚焦建設公園城市“全域融合”新空間,推動品質城市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構建“一軸引領、四區支撐、多片聯動”空間格局。其中,“一軸引領”,便是指以地鐵10號線二期為主軸,打造人口高度聚集、經濟高度密集、運轉智能高效的城市精明增長軸線。按照“物理城市+數字城市”雙開發模式,實施“TOD+”城市開發,重點建設五津長島等社區,優化提升地鐵沿線功能品質、商業業態、景觀形態,推動城市形態風貌綠化美化亮化,促進軌道與人、城、產的價值復合和良性轉化,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精明增長。
對實施智慧營城策略的思考與探索也在持續。下一步,新津將深化產業功能區建設體制機制,推動數字全方位賦能新基建、新制造、新農業、新消費,持續完善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人才發展、創新創業服務保障,構建“人、業、場”智慧服務新生態,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全面增強產業功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兩山對望、六水涵養”的公園城市生態本底也將被進一步筑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青山綠道藍網”景觀體系和“城市建在公園里、城市無處不公園”的大美圖景將展現在世人眼中。
水,孕育了生命,沉淀了歷史,帶來了活力。新津,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正和她養育的新津人一起,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春潮中闊步向前。公園城市,或許早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流淌在新津這片土地上,融匯于新津人的舉手投足間。

五津風貌。(廖學林/攝)
83年前,一名客居新津的沈陽人曾寫道:新津的秋,“有寺觀廟宇可賞,有梨兒、瓜子、柿子等可啖,有山可爬,有船可劃”。他說,四川的秋天與北國的秋意是不同的。
今天,若在一個秋天的傍晚漫步在新津街頭,相信你會清晰地感受到,這座城市張弛有度、古拙又不失現代的個性,依然飄散在不同的時空場域里——南河兩岸相距不過20米的茶館竹椅和露營咖啡店,以及和著路燈與溫柔月光縱情舞蹈的人們,或許就是“公園城市”這幾個字的真實寫照。(劉舒揚)
相關報道:
向新而生,津非昔比《《《 點擊閱讀
更多精彩盡在《環球人物 · 向新而生 津非昔比 》特刊線上版,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