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與創新者粟臻一(左)與工作人員正在交流。本報記者 顧磊 攝
轟隆隆的裝修聲中,粟臻一在非遺工坊的大廳長久注視著銀色的苗飾,一束燈光照在她的臉龐,神情既專注又嚴肅。這個名為“且蘭三創新文旅綜合體”的地方,是她再次創業的新起點。
今年38歲的粟臻一是懷化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師,也是非遺傳承與創新者。她進行非遺設計類創業多年,已具備一定事業基礎。
且蘭三創新文旅綜合體位于貴州省黃平縣舊州古鎮周邊,占地5.5萬余平方米。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粟臻一和團隊入駐后,擬將其打造為文旅綜合體,其中包括非遺工坊、酒店、產品研發區、手工體驗區和交流展示區等區域。未來,這個文旅綜合體將通過研學、非遺體驗等業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粟臻一自小就受到非遺文化的影響。畢業后,她一度放棄了作為人才引進留在廈門發展的機會,回到家鄉湖南懷化。“非遺是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智慧。我從沿海回到家鄉扎根,是因為我很早就感覺到這邊的潛力,會有很美好的未來。”
粟臻一希望通過商業模式助力解決非遺傳承,并惠及眾多鄉村非遺匠人。在懷化創業多年,如今又在黃平開創了新的事業,她計劃通過商業模式獲得穩定收入,幫助團隊耐心做好設計,將現代創意和傳統手工藝結合起來,為消費者提供獨特產品,助力鄉村振興。“我們做好設計,生產端設在非遺匠人們所在的村莊,通過商業幫助他們創造穩定收入,改善經濟狀況,增強村落經濟的造血功能。”
“將不同地域的歷史村落與現代消費社會連接起來,將分散而孤立的村莊所出產的手工藝品,最終聚集在不同的實體店和網絡商店進行銷售。這背后,是公益的邏輯和商業的力量。”粟臻一說。
這些天,黃平縣政協主席楊冰時常到文旅綜合體考察。他告訴記者,當地大力推動發展文旅產業,粟臻一團隊的專業性很高,有利于提升旅游產業主題的質量和水平。
已入駐園區非遺工坊的苗族泥哨傳承人陳應魁告訴記者:“我做泥哨做了30多年,全家人都會這門手藝,應小粟邀請我來到這里,希望今后能銷售更多作品,提高收入,讓技藝傳承下去。”
“粟臻一這樣的創業者,我們稱之為‘非遺創客’。”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苗青說:“他們是傳承人,有能力創新和做研究,善于轉化提煉,將產學研融合起來,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粟臻一是友成基金會非遺復興專項基金支持的創客之一。目前,該基金會在全國范圍內支持了10余位傳承人,為他們提供發展所需的資源。此外,還將通過“尋跡中國”常青教育公益研學項目,為創客們提供資金支持。
這種多個公益項目疊加支持的模式被苗青稱之為“組合式幫扶”。她認為:“鄉村振興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產業、人才等多個方面,支持鄉村振興,一定要用‘組合拳’。”
幾年前,貴州省政協委員張曉慧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工作多年后,始終想念家鄉的村莊和親人,于是干脆放棄了貴陽的事業,返鄉陪伴父母。她發現村里有不少留守兒童和老人,希望為他們做點什么。
張曉慧家里有幾代人的養蜂傳統,她投了20余萬元資金,和親友合作擴大養蜂規模,結果卻摔了個大跟頭,“老人們還是按照傳統養蜂方法養殖,不適應大規模養蜂模式,導致虧損。”
與相關技術方合作后,張曉慧全心投入再次創業,甚至將貴陽的房產賣了,流轉了約1000畝土地,在家鄉黃平縣上塘鎮永愛村創辦了如今的貴州苗疆蜂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曾經是留守兒童,如今已在貴陽成為一名教師的侄女和在成都一家航空公司就業的兒子都回來幫忙。兒子說:“我一直想回來,為村里留守的孩子和老人做點事情。”
脫貧攻堅期間,這家公司通過利益聯結模式惠及2800余人,分紅超100萬元。這幾年,公司解決了15名脫貧戶的就業,并解決了近300人的靈活就業。公司內還有一條規定:婦女可以帶孩子上班,公司給予特殊照顧。
張曉慧這樣的創客,已成為當地鄉村發展的“領頭雁”。苗青告訴記者,友成基金會等機構聯合發起的鄉村振興“領頭雁”計劃將對張曉慧進行支持,這是一個為新農人賦能的公益項目,幫助他們成長,更好地發揮“領頭雁”帶動作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大局。
張曉慧認為,國家對鄉村振興支持力度特別大,現在是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好時機。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結合自己的經歷對返鄉創業者提出建議:“要與所在地鄉親們充分溝通,逐漸化解誤會,帶動他們共同發展;同時,要有利他精神和耐心,不要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