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臺州市相關部門獲悉,中國抗日遠征軍老兵、原駐印軍新6軍軍部情報搜索隊隊長袁祥彬,于2023年9月5日上午逝世,享年103歲。
臺州當地媒體2020年曾以《臺視頻丨臺州這位老兵100歲了,歲月難涼熱血!》為題刊文介紹,抗戰爆發時,袁祥彬讀高中。滬甬杭等地相繼淪陷后,難民逃到天臺,訴說日寇的殘暴。學校里,老師們天天控訴日軍的暴行。袁祥彬熱血沸騰,希望為國家出力,毅然報名參軍。
母親對兒子的選擇,十分支持。袁祥彬至今還記得離家當天,母親給了他6塊大洋當路費,告訴他要聽指揮官的話,打完仗就回家。
帶著母親的囑托和牽掛,袁祥彬輾轉到達江西上饒,參加軍校考試。被錄取后,他和其他學員長途跋涉3個月,避開戰火紛飛的南昌,取道臨川、萍鄉,繞道至長沙,乘火車到廣西桂林,再輾轉貴陽、重慶,最后才到達成都軍校。一路上,有的學員死于疾病,有的死于日軍的轟炸,也有的吃不了苦,半路跑掉了。
因為年紀輕,他在軍校復試后被分到學生隊學習,后編入第17期第二大隊,一般稱黃埔17期,學的是炮科。畢業后,袁祥彬主動參加中國遠征軍前往印度,被編入新六軍軍部情報隊,擔任區隊長。
老人記憶里,在叢林中作戰,簡直就像一場噩夢:當時住在樹上,身上涂滿防蚊藥,除了背包外,還有一把獨特的開路刀,攜帶美式沖鋒槍、卡賓槍或者步槍。前邊有鬼子,身邊有毒蟲猛獸,水里蝗蟲特別多,蚊子成群成群……
“戰友之間都留下遺言,如果自己犧牲了,就請戰友將自己的頭發、物品和信帶回家,也算回故鄉了。”回憶起往事,老人一臉肅穆地說,“所有犧牲的戰友,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建墳墓時,我們就將他們的墓碑面朝祖國的方向,將戰友的頭也朝向祖國。”
1944年春,袁祥彬所在部隊開始反攻,從湄公河一直打到密支那河。“中國人非常勇敢。美國、英國軍人都向中國軍人豎大拇指。”老人驕傲地說。1945年5月,新六軍由飛虎隊空運回國。戰局突變,日本投降了,新六軍接到命令,開赴南京,接受日軍投降,他親眼見證了日軍投降。抗戰勝利后,袁祥彬不愿參加內戰,離開部隊,回到天臺老家。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