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她之前,我們在她的視頻賬號“97村長小芳”下發現了這樣一條醒目的留言——
“三家村……不好干啊”
三家村,坐落在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鎮,留言的網友同樣坐標河南,那么,這村子的工作究竟有多不好干,才令當地人有感而發,引得10萬人附和點贊?
既然不好干,1997年出生的三家村村長張桂芳,咋就扛下來了,還干出了一番動靜?
挖掘她的故事,挖到的是一個女大學生爆改了自己也爆改了家鄉的“爽文”,三個撥動命運齒輪的選擇,同樣擺在了你面前——
城市
vs
老村
張桂芳好幾個同事都說,共事三年多,她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變黑了,而且強調是“黢黑”。他們笑著說起三年前她剛拉著行李箱回村時的稚嫩白凈,“打扮時尚”,“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回村前的張桂芳
當然,還很樂觀。張桂芳形容自己高考是“超常發揮”,比平時多考了50分,以500分進入天津農學院。2015年的夏天,坐在高考考場的她可想不到,自己會在七八年后,被越來越多的學生當投身鄉村振興的勵志素材寫進作文里。
父母就是三家村的農民,見過“一萬斤小麥換一個手機”的耕耘不易,張桂芳有自己的原則,“不想談戀愛還花爸媽辛苦掙的錢”“父母給的錢,我可以用來生活,但我不能用來享受”。大學起兼職打工,2019年畢業后她留在天津創業,開辦過教育培訓機構,經營過民宿,收入不錯。她現在想起來都直夸自己“太能吃苦了”,或許就這么下去,當個“老板小芳”也不錯。
不過,“老板小芳”的人生劇本在2020年底迎來戲劇性一幕。三家村當時是典型的“留守村”,戶籍人口1420人,常住的不過400來人,老人居多,遇上換屆選舉,村支書的人選成了難題。村里老干部聚在一起直嘆氣,“多年來發展不起來,是不是讓在外闖蕩的年輕人試一試?”于是,張桂芳手機響了。
現在回想起來,她會取笑自己“還是大意了”。家人認識不足,告訴她“村委會能有啥事啊”,“喝喝茶,清閑著呢”,朋友以偏概全,告訴她當村長“錢多事少”,村干部求賢若渴,“忽悠”她“先干干,不想干我們另外找人”。于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她逆著人潮回村了,成了“唯一一個回來的”。
2020年12月25日,剛過完23歲生日不久的張桂芳,高票當選三家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1月下旬,她又以前所未有的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1052張選票,她得了890票。
本來還在沾沾自喜人緣好,打量這個闊別已久的小村之后,她才發現到處是斷瓦殘垣,“一片廢墟”,夜間行車燈一打,“光線里滿是塵土飛揚”。有村民說,眼不見心不煩,是真不愛出門。村里的事務跟路邊堆放的枯枝一樣雜亂,千頭萬緒,村里的財務跟眼見的景象一樣荒涼,負債累累。
總之,基礎設施落后,人居環境差,村民心不齊,沒資源、沒產業、沒人才、沒名氣,10萬人點贊的“三家村不好干”,確實不好干。干了三年多的張桂芳再想起當時的工作壓力都是一句,“好家伙,太恐怖了”。
回到家就是一場嚎啕大哭,她對父親說,“沒法干,沒法干,怎么欠這么多錢!還沒時間休息!”父親勸她,“總不能一開始就打退堂鼓,總得干幾天試試吧?”還轉了2000塊錢哄她。重生之“村長小芳”開始了一邊崩潰一邊自愈的奮斗史。
遇阻躺平
vs
“逆天改命”
她可以選擇“摸魚”,可以做到“差不多”“大體過得去”就完事了。可是既然上任了,好強的她還是躺不平。
村莊想發展,就一定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村。怎么辦?想辦法送三家村“出圈”。做功課,找案例,挨家走訪,到處請教,在刷視頻時,她發現外地有些村子做了彩色墻繪,很是吸睛。三家村地勢高低起伏、房屋建得錯落有致,打造“彩虹村”再合適不過。不過,這個想法提出后,就有村民說了,“畫那個能有啥用,不當吃不當喝的”“有錢涂涂畫畫,不如把錢給大家分了”。村干部也擔心出來的效果“不倫不類”。
一盆涼水澆下來,也不是第一次了,她的想法沒少被質疑“太大膽了”,想干成一件事的“小火苗”這就被撲滅了?用同事的話講,她“犟”就犟在這里了。為了讓大伙兒認同“彩虹村”的構想,張桂芳挨家挨戶去“安利”,還帶著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去畫了墻繪的村子參觀學習。顧慮在親眼所見和長遠盤算中改觀了,大伙兒終于決定一試。
沒錢找畫師,張桂芳就通過“畫大餅”的方式賒欠。幾個月下來,三家村大變“彩虹村”,櫻花粉、薄荷綠、檸檬黃這些多巴胺色彩一洗“灰頭土腦”的小村,主要街道、房前屋后被裝扮上時興的畫作。這是第一次,歷史可追溯到周代的三千年古老村落,披上如此光鮮的“外衣”,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當地媒體趕來了,曾經走出去的年輕人也回來探個究竟。
張琳麗,就是這時成為小芳村長的“迷妹”的。當時在外讀高中的她,忘不了放假回村時彩墻給的“夢幻沖擊”,也忘不了張桂芳喊來戲班子唱戲時的熱鬧,她說“不夸張”,這是她第一次生出“原來村子里有這么多人”的感慨。
她崇拜的這位大學生村長,給這個村子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第一個兒童游樂場、第一個電影放映室、第一個圖書室、第一個籃球場、第一個公共廁所、第一條長達一公里的柏油馬路、第一撥足以照亮小村的路燈,還有——第一次荒了多年的土地豐收了南瓜,第一次實現規模化種植,第一次為農產品直播帶貨,第一次給村民補拍了婚紗照,一起吃大鍋飯,一起看戲,一起欣賞著煥然一新的三家村,然后那句“俺村現在真不賴”脫口而出。
這些都很好,不過,但凡你問起村民,大伙兒印象最深的還是2021年7月那場特大暴雨中的張桂芳。剛修好的河道沖毀了,農田淹了,來往的路沖毀了,自來水管道沖斷了,“彩虹村”再度面目全非。
萬念俱灰,之后卻不是擺爛躺平,而是咬牙重建,張桂芳住進了村委會,帶著村干部沒日沒夜地搶險救災。與她共事的年老同事在看到她滿腳水泡后心疼起來,想到“不過二十出頭的姑娘啊”。他還記得,第一次帶張桂芳去見鎮領導時,她緊張得“就在一旁摳手”,而現在,為了整個村子獨當一面的也是她。
沒有坐等救助,看到騰訊公益為鄭州募捐的新聞之后,對網絡信息敏感的張桂芳立即主動聯系對方,列出物資需求清單。第一批物資到來時是在夜里12點多,量大、卸貨時間緊,當時發愁的張桂芳試著用大喇叭喊了一嘴,沒想到來了不少搭把手的村民。化“等靠要”為主動、自救,張桂芳為三家村及其所在的石林鎮爭取到近400萬元的物資,鄉親們不失希望地度過了難熬的日子。一個奶奶拉著她的手說,“這妮兒真能干,下回還選你。”
被定義
vs
下定義
三年多下來,27歲的村長小芳,已經很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論”,她是很擅長“探索—思索—總結”的那類人。她會告訴父母“大禮堅決不收,小禮趕快還禮”,工作上的事她也不會跟父母多說,怕同為三家村村民的父母影響自己“客觀”地去決策。年長的同事欣賞她處事有魄力,化解矛盾時公正“不拉偏架”,她自己篤信“廉政無敵”。
比起“默默無聞”,她更推崇“年輕人要敢于推銷自己”,當然前提一定是實力和作為。張桂芳的“敢于推銷”,給三家村引來了一大批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
近年來,村里共從水利部門爭取到抗旱減災項目資金100萬元,建了村口坑塘,村民澆溉農田更方便了;從鄉村振興部門爭取扶貧資金234萬元,改造了自來水管網,村里人飲水條件也改善了;發揮流量優勢在線上賣小米,3萬多斤小米一個月銷售一空,村集體收入增加了10萬元;今年又謀劃了黃酒產業等近千萬元的項目,未來發展底氣更足了。你會在她溝通辦事的腔調中見到她的果敢,也會在她直言“基層工作就是良心工作”時捕捉到她承受的負荷。
鶴壁市山城區委組織部的王世磊,關注著山城區100個村(社區)的村支書動向,他稱張桂芳為“重點關注對象”,將張桂芳的工作思路總結為“思維方式的降維打擊”。
關于“群眾基礎”,在與大伙兒暴雨共患難的這段經歷中,張桂芳得出的是:首先要為村民辦成一件事。這件事不管有多難多不易,只要辦到群眾心坎里,就會有群眾基礎。
關于“網紅村長”,張桂芳說當“網紅”是因為三家村發展需要“紅”,而自己這個“網紅”不是一夜成名、一蹴而就的,是久久用功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實事,才好當這個“顯眼包”的。
她的視頻賬號取名“97村長小芳”,以村支書個人IP為形象載體,但賬號所有權屬于村委會,相關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她也期待自己走出的路子,為沒有資源的村子提供探索發展的路徑。
為三家村農產品直播帶貨的張桂芳
關于“電商興農”,她特別在意的是,是授村民以“漁”而非“魚”。工作一天下來,她有時晚飯也顧不上吃,在戶外開直播帶貨兩小時,最近使勁吆喝的是村民家紅豆做成的面包。一晚上挨著蚊子咬,成交量三十多單。
她也不必這么“吃力不討好”,大可靠著46萬粉絲量和小有人氣的知名度,看什么來錢快就賣什么,可是這樣“調動不起村民的積極性”。花生油、南瓜、小米,張桂芳帶著村民挨個嘗試特色種植項目,她考慮得長遠,一定要探索出能實現村民可持續創收的產業。
王世磊透露,令上級領導刮目的正是張桂芳“小小年紀”的這份“清醒”。
張桂芳與同事接受《焦點訪談》采訪
別看她現在處理工作”老到”,幫她拍工作短視頻的攝像李陽說,有一天早上,突然接到她的電話,聽她沮喪地說“不想干了”“你們的去處我也幫你們安排好了”,一時勸不住。那一回,她回心轉意,花了四五天時間。
張桂芳現在懷疑自己剛上任時一定得過“抑郁癥”,只不過太忙沒顧得上去醫院確診。一開始碰上“不講理”的村民,她經常被氣哭。后來持續一個多月做噩夢,夢到的是激烈的爭吵和化不開的矛盾。有時駕車去往村委會的路上,“開著開著,眼淚就下來了”,當然,留住她的,還是一些熱淚盈眶的瞬間。
洪災過后,要修一條農忙路,占了十幾戶村民農田的補償款,需要集體承擔。一位黨員主動提出放棄補償款,其他村民也紛紛響應。道路清淤時,70多歲的老黨員因車禍骨折沒法出力,他的老伴拿著他的黨員徽章來到村委會,跟張桂芳說,“雖然他沒法參加,但他的黨徽到了,我也到了”,說完,拿著徽章出去干活了。
也是跟三家村的父老鄉親一起走了很遠的路,她才明白過來,“我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想幫助家鄉擺脫貧困”。村民選她,更像是一場“自救”,想救救這個暮氣沉沉的村子,想讓這個世代為生的故土有一點朝氣向上的模樣。
“爆改”后的三家村
記者在三家村墻壁不起眼的角落,看到這樣的“表白”
張桂芳的生長似乎是跟三家村成反比了,三年多下來,白凈的女大學生變成了接地氣的小芳村長,她黑了,瘦了,用她同事的話也“滄桑了”。而三家村卻在她的帶領下,好看了起來,精神了起來,年輕了起來。
不過,張桂芳“變黑了也變強了”。不少前輩告訴她,在基層歷練一番,以后干什么都不會太差,“pro版張桂芳”深以為然。畢竟,她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大地。
寫 在 最 后
三家村街道還有一幅墻繪,以張桂芳為原型創作——畫上她用手拉開了“希望的田野”,站在一旁的她把胳膊伸過去比照了一下,“我現在手比她黑”。
怎么會不風塵仆仆?跟村民一起熬夜修路,一起暴曬收麥,她見過他們密密麻麻的掌紋。曾經,“風調雨順”“萬家燈火”這些很大很遠的詞,此刻,成了她的祈盼,她的日常。
張桂芳上任的那一年,正值河南省村“兩委”換屆年,全省918名90后村黨支部書記走馬上任。放眼全國,90后甚至95后村干部也不鮮見了。“祝你此后走在光明大道上”“祝你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我們喜歡這樣年輕而耀眼的祝福,可你會發現,還有一群人逆而行之,往偏僻落后處走去了。他們有想要拉一把的人,有想要“爆改”的燈火闌珊處,有想要向這個時代交上的青春答卷。
張桂芳的朋友圈 背景圖為她與同事
張桂芳的朋友圈簽名:
“2021-2025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那就祝,所有扎根基層正在做“很酷的事”的你們——
所達處,即光明!?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