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曉即起。3月6日一早,58歲的殷玉珍從床上爬起,簡單梳洗后的第一件事是看櫻桃。她種植的10個大棚里,櫻桃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刻。她粗略估計,能有上萬斤收成。
“嘗嘗,這是我剛從大棚里摘下的櫻桃,甜不甜?”這是殷玉珍甲辰龍年春節期間招待親友的高頻詞。
圖為中國治沙勞模殷玉珍。 李振蒙攝
“按每斤150元或200元的價格賣,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殷玉珍認為,這是自己在沙地里摸爬滾打39年來沒想到的事。“昔日寸草不生的沙地,初春時節還能收獲櫻桃呢。”
“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這位中國治沙勞模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將種櫻桃這件事視為人生中的“二次創業”。
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毛烏素沙地境內的殷玉珍,從19歲開始治沙,不過她強調“那時是為了活命。”
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的毛烏素沙地,三分之二在鄂爾多斯境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此前發布消息顯示,經過多年努力,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態整體改善。
1985年從陜西榆林出嫁到內蒙古的殷玉珍,起初居住在毛烏素沙地周邊一間類似于地窖的屋子,“只要一刮風,這間小屋就漆黑一片,人的心情特別灰暗。”
“寧可種樹累死,也不叫沙欺負死。”不甘心就這樣生活下去的殷玉珍,之后開始在居住地周邊種樹。她說,“幾年下來,這里綠色多了起來,又幾年下來,當初的屋子變成了磚房,這里的沙地也能種莊稼了。”
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消息稱,經過30多年的努力,殷玉珍以每年種2萬多棵樹的速度,讓7萬畝黃沙變成了綠洲。現在,毛烏素沙地里的鳥也多了起來。
當初治沙改變了居住環境,現在治沙能致富。殷玉珍在過去39年間逐漸嘗到了生態利好帶來的甜頭。她不僅擁有了自己的500畝生態園,還在生態園內種上了小米、玉米、白菜等雜糧及果蔬。
殷玉珍種出的莊稼,因品質高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她自豪地說道,“我種出的小米色澤油亮,每斤能賣到50元呢,現在在當地及周邊有了很大的美譽度。”
對于當下自己所開啟的“二次創業”,殷玉珍也表達了一定困難。“人手少,很多活還得自己親手干,最重要的是產品還得保證質量。忙,特別忙!”
“現在雖然累點,但成規模了,就可以和鄉親們一起干了。”殷玉珍認為,借助國家鄉村振興的好政策,讓毛烏素(沙地)徹底變成金烏素,是自己“二次創業”的動力。
在大棚里種植櫻桃,只是殷玉珍“二次創業”的起點,她更大的抱負是到蒙古國種樹治沙。她想把自己在毛烏素的治沙種樹成果復制到國外。
“三八”國際婦女節馬上就要到了,殷玉珍也希望自己能展示更多“她力量”。她握了握拳頭說,自己一定能行的。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球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