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允春,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中國民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航局中青年技術帶頭人,中國臨空經濟理論首創者。
成立中國第一個以臨空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的科研機構——臨空經濟研究所,主持臨空經濟及航空物流研究課題60余項,包括國家軟科學項目“我國臨空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模式研究”。編制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昆明、鄭州、長沙、南寧、青島、南京、無錫、溫州、唐山、呼和浩特、大慶、佛山等30個城市臨空經濟規劃,還編制了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機場集團、無錫蘇南機場集團、銀川河東機場等機場臨空產業、空港物流規劃。研究所專注于臨空經濟、航空經濟、空港經濟、航空城、航空物流等研究,參與英國阿特金斯公司、韓國綜合交通研究院、韓國海洋水產開發院、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國內外機構多個項目。
臨空經濟是指以機場為核心,依托航空運輸的快速性和便捷性,形成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和產業集群。對于成都東部新區而言,臨空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臨空經濟的發展能夠吸引航空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
作為航空樞紐的天府國際機場,能夠成都加強東部新區與國內外市場的聯系,提高區域的開放度,吸引外資和國際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全球化發展。
臨空經濟的興起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現代產業轉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區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臨空經濟區的建設需要配套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礎設施,這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
臨空經濟的發展將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包括直接就業如航空服務、物流管理等,以及間接就業如餐飲、旅游、房地產等,促進社會就業和穩定。
成都東部新區的臨空經濟可以與成渝地區的其他城市形成產業鏈條,推動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和產業互補,實現區域內的協同發展。
一個成功的臨空經濟區可以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塑造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
臨空經濟區往往是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的集聚地,有利于推動區域內的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
通過發展臨空經濟,可以推動綠色建筑、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措施的實施,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臨空經濟的發展對成都東部新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還能夠提升城市的國際化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對于實現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