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認為,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幾個月的時間,從40公斤到135公斤,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背蹲舉鐵這項運動上展現出了驚人的耐力和實力。每周兩次,每次都大汗淋漓。這個重量很多年輕人都拿不下來,而李東生已經65歲了。要知道,5年前他的健身方式還是快步走。
央視《遇見大咖》欄目時隔5年再次將鏡頭對向李東生。5年來,TCL完成了新一輪變革轉型,而它的掌舵者仍在不斷給自己加壓,給企業發展加力。
在中國,像TCL這樣,從一家生產磁帶的地方小企業起家,不斷穿越市場周期、技術迭代、轉型升級,持續開辟新增長曲線的企業是罕見的。這與掌舵人李東生不斷突破又自律堅毅的性格密不可分。
從400平米的車間主任,到單體廠房百萬平米的大企老總
說起TCL,大多數國人并不陌生。一盤TTK磁帶、一部TCL電話機、一臺TCL王牌電視……總有一款產品深刻在童年記憶里。
1981年,TCL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成立。當時,錄音機作為最早一批家電產品開始進入千家萬戶,而磁帶基本還是依靠進口。第二年,李東生從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加入TTK,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成為車間主任,投身公司的磁帶生產事業。
李東生回憶說:“當時的車間只有400平方米,公司也只有幾十名員工。”但兩年后,TTK磁帶的銷量就達到了驚人的1200萬盒。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家用電信設備飛速更新,TCL的產品力也壓茬推進,屢屢成為所處領域的“王牌”。1985年,李東生被任命為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開發電話機。隨后不到5年,TCL電話就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電話大王”,一度占據中國電信市場份額的65%,并出口30多個國家。至于電視機,有哪個“80后”“90后”的童年夢想或者玩伴不是一臺TCL王牌電視呢?甚至它常常被用作各大活動的頭獎,用來吸引顧客眼球。在當時,其品牌價值便達到267.12億元。
·1992年,TCL研制生產出王牌彩電并成功投放市場。
近年來,TCL的產品似乎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009年,TCL斥資200多億創立TCL華星,進軍半導體顯示領域。當時,液晶顯示器幾乎被日韓等國的大企業壟斷,國內基本全靠進口。而TCL華星經過13年的努力,其TV面板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電競顯示器市場份額全球第一。
2021年,TCL通過TCL科技、TCL實業兩個主體,實現了2523億的營收,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在央視《遇見大咖》的鏡頭里,占地100萬平方米的TCL華星廠區雄偉、龐大。李東生坐在行進中的參觀車里不無感慨地說,這種高科技工業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非常震撼的。
“(這幾十年前后的變化)讓我感覺還是非常自豪的。”
一家穿越41年周期的企業,如何常青常新?
TCL何以能穿越41年市場周期,踏準每一次技術迭代,始終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2022年,在行業周期下行的背景下,李東生仍逆勢加大了投資。9月29日,投資350億的TCL華星t9項目投產儀式在廣州舉行。該項目是中國單體最大的氧化物半導體項目之一,它將生產高端IT及專業顯示產品,補齊TCL華星的產品線。此前,TCL華星在深圳、武漢和蘇州已經擁有8條生產線。李東生為何要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陷入衰退,面板價格處于低谷的時候下如此重注?
他說:“在虧錢的時候投資,非常考驗一個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我們做的是5年的戰略規劃和10年的預算,這些投入有些是用在當下的,有些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才見效果。所以,一定要看的長遠。無論周期處于什么位置,該投還是要堅持投。”
實際上,李東生當下面臨的壓力遠沒有13年前決策創立華星時的大。
2009年,TCL窮盡所有資源創立TCL華星,宣告進軍半導體顯示領域。在當時,很多人并不看好。因為此前TCL并購了國際知名品牌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后,遭遇了低谷。李東生坦言,當時是“砸鍋賣鐵”賭上全部身家才創立TCL華星,一旦不成功,整個集團都將被拖垮。
事實證明,李東生的這一決策做對了!如今的TCL能穩步發展,全靠當年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華星。2021年,TCL華星業績創下新高,營收881億元,同比增長88.4%;凈利潤106.5億元,同比增長339.6%。更可貴的是,這次決策使得TCL完成了自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之所以在當時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是因為李東生抱著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自己不去研發做上游的面板,單單做下游的彩電,TCL拿什么和三星、LG這樣的大公司去競爭呢?
而透過此事可以看出,李東生身上最可貴的,除了戰略眼光,還有堅毅的性格,特別是經歷了低谷也沒有對判斷力和執行力形成干擾,這或許是一個企業在風云際會中長久屹立的內核。
TCL這五年:堅持變革,步履不停
2017年4月,面對凈利潤和增長乏力,李東生決心推行新一輪變革。與以往并購、外擴不同。這次變革刀刃向內,直指公司經營觀念、組織結構等方面弊病。
李東生認為,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他提出“相對競爭力”的概念——企業不僅要進步,還要比對手進步得快,否則一樣會死掉。
他發表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變自己才能把握未來》的內部講話。制定了明確的目標舉措:集團總部減員、降費30%,下屬企業參照執行;剝離、出售、關閉非核心業務企業110家;設立TCL科技和TCL實業兩大產業集團,分別承擔半導體顯示和智能終端兩大業務。
這次變革堪稱TCL的一次脫胎換骨,李東生親自部署并參與重點工作,比如與老員工的談話和妥善安置等。終于,歷時3年,變革宣告完成。TCL科技的凈利潤進入增長通道,市值也逐步提升,獲得資本市場認同。
變革既已完成,李東生又著手繼續開辟新賽道。2020年,TCL科技斥資125億元收購天津中環集團100%股權,后者旗下的中環股份主要從事新能源光伏等的研發工作。這成為TCL科技繼半導體顯示后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這五年,TCL的內核外延都日益堅固,通過TCL科技與TCL實業兩大主體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在全球設有43個研發中心、32個制造基地,基本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全球化布局。
作為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李東生對全球化情有獨鐘,他說:“從全球產業鏈布局來看,中國制造業離不開全球市場,全球市場也離不開早已形成的全球分工和布局,以及中國企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大力推動TCL的全球戰略布局,即便是在中美貿易摩擦最嚴重之時,他也通過親自考察,來調整全球化策略。比如當他預估到美國加稅的政策可能擴大至彩電領域時,便著重增加海外基地建設,加大對墨西哥工廠的投入,在這里生產產品,再銷往美國。
2021年,TCL實業的海外市場營收額和增速均已經超過國內。整個TCL(TCL實業+TCL科技)2021年的營收2523億人民幣中,海外銷售為1174億,占比超過40%。其中,彩電、手機等終端產品海外銷售占比約為?54%。
李東生的全球化布局終究帶來了甜頭,一家企業的雙循環和一個國家的雙循環一樣,國內和國際都缺一不可。
千億企業掌舵者幕后的家國情懷
李東生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那時,他以全縣理化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華南工學院,也就是今天的華南理工大學。那一代人才輩出,康佳的總裁陳偉榮、德生收音機創始人梁偉等等,都是李東生的老同學。
·李東生(前排右三)華工求學時期。
李東生這一代人身上流淌著改革開放的血液,也對高考有著獨特的情感。他常說,是高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去年他向母校捐資1個億,今年又再次捐贈4千萬,用于支持前沿探索和應用研究。
當前,國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TCL卻在2022年逆勢擴招了4500名大學生。
李東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思想活躍。因此,他把午餐、晚餐的時間拿出來,挨個跟不同部門的人吃飯、聊天。席間,“00后整頓職場”“像尊重孩子個性成長一樣尊重員工的想法”等等無所不聊。——這是他感知危機,主動求變的另一種方式。
受疫情影響,李東生2022年只在7月份出了一次國,卻先后在美、日、韓見了30個客戶和合作伙伴,促成了一批境內外的合作。回國后在酒店隔離期間,除了線上辦公,還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甚至讀了3本政治經濟學名著。
因為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李東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幾年前為了方便工作甚至搬了家。如今從他的辦公室到家里,步行只有幾分鐘。妻子魏雪說,一開始看到李東生又是搬家,又是不著家,TCL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種狀態,很不習慣,兩口子經常吵架。后來慢慢感受到他的家國情懷、擔當意識,那種“小我”慢慢就妥協了,退場了。
魏雪還介紹說,李東生對長輩十分孝順。出差回來,在深圳下了飛機,他第一時間就會開車回惠州陪老人。
執掌中國制造業龍頭企業40余年,李東生改不了每周回一次老家的習慣。他說:“老人總是希望多見面的,雖然打電話說‘忙就不用回來了’,實際心里還是非常想多見的。”
“兩年前,我老奶奶去世,110歲,走得很安詳。我父親今年93歲,身體很好。對于我們這個家族來說,長壽的‘秘訣’就是要知足,遇事要豁達,能夠放得下。”
當被問及怎樣才能豁達時,李東生說:你經歷得越多事,你的心態就越平和。像我做了41年企業了,現在經歷的事很多在之前都是經歷過的。所以和原來經歷的事相比,這個事可能就不算是事了。
企業的一次脫胎換骨,于李東生而言,是能力、眼界、格局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于這個“觸底”的市場周期和環境而言,不無啟發。
“我還是有決心、有信心帶著企業再往前走。”他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