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網4月28日電 (羊佳)上海特斯拉“車頂維權”事件持續發酵。最新進展是,特斯拉在市場監督總局的督促下公開了行車記錄。對此,維權車主和企業對數據真假各執一詞。
事件尚未定論,圍繞特斯拉維權的話題也還沒有停止。
車主維權(圖片來源于網絡)
“今天系統升級了嗎?能耗過高怎么辦?這個月還會降價嗎?”在一個聚集了100多人的特斯拉車主微信群里,每天有上百條消息詢問車輛操作問題、分享和客服的協商經過……這些車主大多是“車頂維權”事件后加入的。
“我(的車)能耗230多了,不知道為啥?”河北唐山的特斯拉Model Y車主Wenjie(微信昵稱)在群里拋出自己的問題。僅幾秒鐘后,就有多位車主針對Wenjie的疑惑分享自己的經驗。來自深圳的Model 3車主老羊(微信昵稱)告訴群友自己曾向深圳客服反映過能耗過快的問題,但在和客服交涉的過程中,他最直觀的感受依然是問題沒有解決,“車沒問題,肯定是人的問題,路的問題。特斯拉官方也是這個意思。”提出自己的疑惑,希望解決問題的初衷很快變成了互相調侃和安慰。短暫的吐槽后,群里安靜了。
微博截圖
企業隱身時,這里成為了車主們后方的技術支持地、個體情緒發泄地和采取行動前的緩沖地帶。但企業若長期“潛水”,積攢的問題和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4月19日,上海國際車展媒體日現場發生特斯拉“車頂維權”事件后,特斯拉在第一時間的回應相當強硬,表示沒有辦法妥協。隨后,特斯拉被央視、新華社、中央政法委等官方媒體輪番點名。20日晚間,“不妥協”的特斯拉態度急轉,表示將尊重并堅定服從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決定,尊重消費者,遵守法律法規,堅決堅定地積極配合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所有調查。26日深夜,特斯拉發布微博稱,過去幾日,我們讓所有特斯拉車友們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壓力,對此我們感到萬分抱歉。官方媒體和政府機構介入后,特斯拉的公關“剎車”似乎終于啟動了。
此前,特斯拉已在中國市場“高速行駛”了多年。2014年,特斯拉首次進入中國,中國消費者開始用真金白銀的熱情歡迎它的到來。2020年1月,特斯拉中國工廠第一輛車下線交付,標志著上海超級工廠的正式投產。特斯拉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顯示,2020年全年,在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保證下特斯拉共生產和交付了約50萬輛電動車,交付量同比增長36%,其中大部分增量源于中國市場。特斯拉2020年在中國銷量為147,997輛,其中國產Model 3占94%。其全球銷量為499,550輛,中國市場銷量占比為29.6%。
中國市場對特斯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特斯拉面對中國個體消費者和輿論前倨后恭的態度讓人費解。我們雖然是在這里談特斯拉,但我們其實談論的是一種以該公司為代表的現象及實質:消費者遇到問題時,面對大型企業個體應如何發聲?事實上,車主們無論是在微信群、車友論壇、貼吧還是客服中心吐槽或分享經驗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然而,面對企業和監管部門,表達的再多往往并不意味著實際表達的訴求可以得到解決。
微博截圖
誠然,極端維權方式不值得鼓勵,無論是涉事企業還是消費者,都要在法治框架內表達訴求,既不能鼓勵維權者“一鬧就靈”,也不該讓人覺得企業方“店大欺客”。“如果事故原因是特斯拉,所有車型的車主以后遇到相似的情況就有案例可尋了。這樣以后車廠們遇到問題也沒辦法私了,而是努力提升安全性了。”從事法務工作的Wenjie希望“車頂維權”事件后,大家能有一種更理性的維權方式。“車頂維權”的女車主付出了拘留的代價引發媒體和社會輿論監督,再換來企業的關注。這主要是出于個體消費者在市場上缺乏能充分表達意見或建議的路徑,并將其反映到商家和監管部門的決策和裁判中去的機制。轉而尋求媒體和輿論的監督,變成了消費者維權的一種延伸和補充。輿論監督雖然重要,但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亡羊補牢。歸根結底,汽車產品承載的是個體生命和公共安全,企業在不斷發展和優化新技術的同時,能否關注利潤和技術之外的個體表達和公共環境,提供給消費者一種更暢通的溝通機制,從而引導出能及時有效解決問題的措施。無論何時,讓消費者樂意買單的應是新技術的發展成果,以及企業“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