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時代,視頻美顏、照片美顏早已屢見不鮮。有的主播、網友為了上鏡好看,還會在自己面前架起一盞美顏燈。不過,隨著夏天來臨,水果陸續上市,“美顏燈”也出現在了大大小小的菜市場和流動攤位前。是商販直播帶貨使用嗎?并不是。這些“美顏燈”,又叫“生鮮燈”,是專門為蔬果、豬肉等食材準備的。
11日,成都市民龔先生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自己在家樓下的攤位前明明買了飽滿烏紅、新鮮誘人的車厘子,但是拿回家后,車厘子的顏色卻變了,“壓根就認不出來了,還酸到掉牙。”
(夜幕下的車厘子攤位 受訪者供圖)
原來,這些車厘子,都是被攤主用生鮮燈“美顏”過了。
“美顏燈”現象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全國各地多有報道
小編也在成都市金牛區的菜市場、生鮮超市看到,許多水果攤、肉攤、菜攤前,都用上了生鮮燈,也就是“美顏燈”。這是種帶有燈罩的led光源,上面布滿了小燈珠。在燈光的“美顏加持”下,攤位上的水果、肉菜往往顯得格外新鮮。
實際上,早在1984年,就有媒體對生鮮燈美顏的現象進行了報道。迄今為止,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已經相當普遍。
(某菜市場使用的生鮮燈)

(紅色燈光下的豬肉)
去年4月,媒體曾報道,北京西城區至天寧寺一帶的多家超市、菜市場和便利店,無一例外地采用“紅燈照肉”的做法。原本柜臺里肉質鮮嫩的排骨,在自然光下立即“褪色”,“就像網紅美女關了美顏、卸了妝。”
去年5月,蘭州市民白女士在菜市場購買的草莓,到家就變了樣。“一般買草莓都要看顏色是否鮮紅來辨別是不是新鮮、是不是夠香甜,然而我發現攤主不是用紅色‘美顏’燈就是用紅色布將攤位半遮起來,這么一照,所有水果都是紅彤彤一片,還讓人怎么挑?”
(用于熟食照明的生鮮燈)
家住重慶市渝北區的周女士,也有相同的遭遇。去年6月,為招待好友來家中聚餐,周女士在小區附近購買了鹵豬耳朵、鹵鴨等鹵菜拼盤,“我在攤點上看到,這些鹵肉真的是色澤誘人呀,我特地讓攤主不打調料,就切了蘸辣椒面吃原味。”當晚,周女士把拼盤端上桌,好友立馬說“鹵肉看起來‘白翻翻’的,感覺不好吃。”另外幾位朋友也湊過來“鑒定”,發現外觀一般,更大不入味。
去年8月,也有成都市民向媒體反映,自己在成華區菜市場發現,不僅是肉類,有些菜市場連蔬菜類也被生鮮燈照著,“特別是一些比較貴的水果,比如車厘子,被燈一照,看著鮮嫩欲滴,簡直像才從樹子上摘下來的,但是拿回家后簡直就是‘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嘛。”
[page]
某購物網站月均銷量6000+
顏色不同、生鮮燈使用場景也不同
這些“美顏燈”到底從何而來?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小編在某購物網站搜索“生鮮燈”,出現了4000多個相關產品,價格從10多元到100多元不等,賣得好的店鋪月銷量6000多筆,累積評價7000多條。
商家的產品介紹中,除了使用前后鮮明的效果對比圖外,還會給出具體的用燈指導。生鮮燈有幾種顏色的燈源可選擇,適用于不同場景和不同食材——
(生鮮燈在不同場景的使用方法 店鋪內截圖)
淡紅光源用于鮮肉類,可以增強鮮肉新鮮感和美化外表。
暖黃光源用于熟食和糕點,可以增強食物食欲感;用于水果,可以增強水果成熟度。
綠光源用于蔬菜,可以讓葉菜更新鮮。
藍光源用于海鮮,讓水產更有鮮活力。
還有中性光源,用于干貨區,使堅果等食材更有光澤度。
(食物“美顏”前后對比 店鋪內截圖)
賣家打出口號的是,“賣相好,生意好。”店鋪的客服表示,這些配色都頗有講究,“紅光提色,白光提亮,這樣使用更好。”在店鋪的評價里,買家“t**1”留言評價道,“物美價廉,貨真價實,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水靈靈的,好新鮮。”
[page]
呼吁柜臺“素顏”
消費者、攤主、專家有話要說
那么,商家使用“美顏燈”是否對消費者構成了欺騙?為生鮮美顏,究竟有沒有相關規定制約呢?
據媒體此前報道,在走訪的成華區菜市場里,有市民質疑,“這種燈照耀下,我們簡直看不出來菜和肉是不是新鮮,這是不是也是在欺騙消費者。”
位于成都市萬年場的一個菜市場攤主說,“別個都在用,我不用的話,哪個來我這里買嘛,現在大家都喜歡買好看的東西,用了燈確實吸引人氣一些噻!”那使用生鮮燈是否有欺騙成分?女攤主并不這么認為,“我的肉又不是壞肉,咋個說我欺騙喃?只是用了燈就更好看一些。”
對此,四川國金律師事務所趙本富律師表示,“目前我國法律沒有對生鮮燈禁止性規定,市場上使用生鮮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照明和美觀,這種美觀與商品質量沒有關聯性,但是容易讓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產生錯覺。”
趙律師說,我國消費者保護權益法明確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如果商家的商品質量有問題或以次充好,那就涉嫌欺詐消費者。“消費者有權索賠,同時需要我們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強化執法,加強監督。”
[page]
“燈光陷阱”隨處可見
廣大消費者要提高辨別能力
對于消費者來說,如何避免被燈誤導,買到不新鮮的食物呢?中國烹飪大師、重慶味典餐飲管理公司董事長鄭勇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消費者將食物拿到自然光線或日光燈下對照,立刻就能“還原本色”,對于不允許拿出柜臺的食物,則可以打開手機燈照射看看,“選購食物,除了看還要聞,以鹵肉為例,聞聞它本身的香味,好吃的鹵肉,是可以聞到天然的香料味的。”
其實,除“生鮮燈”以外,生活中由燈光造成的“視覺欺騙”也隨處可見。在許多大型商場內,常采用柔和光線,伴隨大量的反光材質,又利用鏡子反射提供眼神光,讓消費者在試穿、試戴服飾時,整個人顯得神采奕奕,皮膚也更為通透;在一些家具、玉石,精品店內,也會利用燈光來增強商品的色彩鮮艷度,以達到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的目的。正因如此,消費者在辨別商品顏色、材質、效果時更易掉進”燈光陷阱”,從而引發消費糾紛。
因此,小編也在此呼吁廣大消費者擦亮眼睛,在挑選商品時考慮光線因素,盡量在自然光線下辨別,做到貨比三家、理性消費,避免發生糾紛,也讓自己買得舒心、放心。
(本網綜合北京日報、江蘇廣電新聞中心、四川在線、重慶晚報、蘭州晚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