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20:23:44
來源:環球人物網
作者:于成龍
小號
中號
大號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同時,肇始久遠的中華文明,世代相沿,也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20世紀20年代,中國近代考古開始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篳路藍縷,百余年來,幾代學人為探尋、構建、展示中華文明脈絡體系不懈努力。近年,又通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與“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鑿破鴻蒙,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突出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犖犖大端,正是這些重要而科學的考古發現,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與五千年的文明史。
對于中華文明的探索,考古工作居功至偉,任重而道遠!同時,伴隨中華文明進程,有關上古時期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與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三皇五帝”、人文始祖的古史傳說,亦于我們民族歷代相傳,不絕于祀,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血脈認同。這些彌漫在神話中的古史,世代積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心智及精神內核,理應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察。曰若稽古,“大禹治水”,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治水十三年,即使路過家門,也顧不上進去。同時,大禹以身作則,親自帶領百姓開墾土地,發展農業生產,長時間的艱苦勞作致使他腿上的汗毛被磨光,即如《韓非子·五蠹》所云“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完胈,脛不生毛”。這種鞠躬盡瘁、舍己為公的精神,為后世所頌揚。西周中期青銅禮器豳公盨,器內底鑄銘文98字,銘中語云“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民唯克用茲德”。由此可見,西周時期,人們已將“大禹治水”之事神化,亦將大禹視為“德政”之典范,而“德政”正是此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人生最大的“孝”應該說就是“忠”。
其他古史傳說人物又如“舜”,據《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堯舉之”,舜因“孝”而被堯器重,堯遂禪讓于舜。舜畢生踐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于一身,有關其孝德、德政及親民、重民、任人唯賢的典故亦被歷代傳揚。凡此種種,風雨千年,經世代層累、沉淀,這些古史傳說的榮光終成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作為我們共同而獨特的精神標識,凝成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同時,這些古史傳說也是詮釋有關考古遺存的重要史料。
浙江紹興地區文脈深厚,人杰地靈,古史傳說蘊含豐富,其中如“虞舜傳說”“大禹傳說”,均于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羲之傳說”,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曹娥投江尋父”,歷代均將其視為“孝德”文化之楷模,深受后人頂禮追思,萬世榮光!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百年未有之世界變局、中華民族復興宏大的歷史進程中,更應審視這些古史傳說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對當今胸懷國之大者,厚植家國情懷于青年一代之重要,這些當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脈根基與靈魂之源。
這次由中共紹興上虞區委宣傳部及區社科聯率先發起,在中華文明探源及孝德文化研究領域有建樹、有影響力的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積極響應,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研究并撰寫相關文章,并最終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孝德文化研究文集》,著重古史及相關傳說的深度挖掘與多維思考,旨在探源中華文明事業以守正創新,繼往開來。新時代開啟“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要進一步貫徹落實“2035文化強國”戰略,以及“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所提出的“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更加深厚、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目標任務。期望以此為契機,將“探源中華文明,厚植家國情懷”為主題的系列研究工作持續開展下去,放眼中國廣袤大地,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與有關專家、學者共同深入生活,走近人民群眾,深度挖掘這一主題的時代價值,從而形成中華文明探源事業中新的場景,為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民族自豪感,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與理解,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