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陳思麒與運—20合影。(王銳杰/攝)
陳思麒
西部戰區空軍某部飛行員,出生于1990年,是空軍首個“90后”運—20機長。參與改裝過4型運輸機,執行過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等多項重大任務。2025年7月,被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評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聊起運—20,很多中國網友叫它“胖妞”,其中飽含寵愛之情。不過在運—20機長陳思麒眼里,此國之重器更具硬漢屬性,“那寬闊的背、柔和的腰線,就像一個身形健碩的男人一樣”。
今年9月3日閱兵現場,運—20飛過天安門。電視機前的陳思麒和戰友一樣,專注地觀看直播,贊嘆于裝備更新、無人化比重提升的同時,也思考著這些裝備未來在體系作戰中的應用場景。他的思緒被短暫拉回到自己駕駛運—20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的那天:“當你低空掠過長安街,想到下面的人也正在看著你,感覺非常奇妙和自豪。”他至今記得哪個風口在上午幾點刮什么風。
這些年,駕駛運—20的陳思麒看到過中國城市夜晚的璀璨燈火,也感受到外國人心底對運—20的贊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宏大概念在一次次學習交流、任務執行中變得直觀具象。
“你應該比你父親飛得更好”
陳思麒在湖南長大,父親也是一名飛行員。小時候,陳思麒每年與父親相聚的時間只有兩三個月,衣柜里機油味永遠洗不掉卻疊得整整齊齊的飛行服、書柜里被擦得掉了色依然擺放在中間的紀念章、不能隨意倒放的飛機模型,都在拉近他與父親的距離。陳思麒有時也會偷偷翻出父親的飛行服穿上,與院子里的孩子爭論誰駕駛長機,誰駕駛僚機。
陳思麒18歲那年,高考報志愿時填報了空軍航空大學。對此,家里開了一場“大型”家庭會議,面對爺爺的勸阻、母親的心疼、父親的勸解,陳思麒態度堅決。父親那句“你會吃很多苦”與陳思麒進校后教員說的如出一轍。教員鼓勵道:“青出于藍勝于藍,你應該比你父親飛得更好!”
想駕機單飛,需要在飛行、體能等各類課目中達到優秀。“以前特別喜歡體育課,覺得輕松,但在大學,上完最后一節體育課,這一周才算真正過去。”一次次突破極限,陳思麒熬過了那段“雛鷹”待飛的日子,各項成績突出。
大三那年,陳思麒迎來了首次單飛。他至今記得那種感受:“你會更專注地感受到飛機的震顫、發動機的轟鳴、機輪離陸后的彈簧壓縮,還有風在搖晃著你的機翼。”趁教員沒有緊密伴行的時候,他忍不住高聲唱起了歌。那時,陳思麒暢想未來,總是興奮地憧憬著自己駕駛戰斗機叱咤長空的模樣——“特別帥、特別酷”,但這并非家人所愿。
父親說:“空軍轉型發展需要大飛機部隊,需要一批熱愛學習、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人投入其中。”這句話點醒了陳思麒——個人夢想和部隊發展緊密聯系。“你天天標榜熱愛祖國,國家真正需要你時,我看你怎么選。”父親的另一句話直擊陳思麒靈魂深處。
自此,陳思麒放下了“獨行俠”的英雄夢,改為駕駛被他稱為“戰場上全程使用的開路先鋒,通過機動保障戰斗力具備可持續性的幕后英雄”的運輸機。
“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陳思麒到航校后與父親第一次通電話,父親就唱起了這首歌。陳思麒走向運輸機時,想著父親也是有著30多年駕齡的運輸機飛行員,對歌詞有了更深的理解。
“勝負之爭在升空前就已展開”
27歲之前,陳思麒接連參與改裝了運—8、運—9等多款機型,卻形容自己是個“善于偷懶”的人——每學習駕駛一款新機型,都會優化方法、提升效率,讓下一次改裝更加順暢。
陳思麒所在的部隊是首裝運—20的單位,列裝次年,他便進入改裝培訓名單,成為團隊中唯一的“90后”。運—20被譽為“大國之翼”,凝聚著中國軍工的雄心壯志。于飛行員而言,對運—20的改裝也意味著一次“換腦”。改裝成功后,陳思麒很快成為運—20機長,“其優秀的設計、出色的氣動外形、先進的電傳飛控、強大的動力系統、高效的基礎資源與人員配合,讓飛行游刃有余,輕松寫意。”

運—20在夕陽中起飛。(任俊邑/攝)
那年,陳思麒完成了首次出國飛行任務。“在那之前就預感會飛出國門,便提前學習國際法、標準運行程序及航空英語,等等。”他帶領戰友一起研習的身影,常與飛行大隊里“地面苦練、空中精飛”的標語重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勝負之爭在升空前就已展開,把一切問題解決在槍響之前。”陳思麒說。
現實中,運—20的表現遠超預期。“飛得比我們想象中更快,時間把控比想象中更準,對境外設備的適應程度比想象中更高。”陳思麒感嘆,“它是天生的遠征者”。
多年來,每當在境外落地后站“胖妞”身旁,陳思麒都暗自欣喜。當外國工作人員問起這架飛機是否由中國制造時,他用流利的英語回答:“100% designed in China,made by China(百分之百中國設計、中國制造)。”
“帶著陳思麒走的團隊”
這兩年,陳思麒更多走進“中軍帳”,成了指揮大廳里頻頻被呼喚的“陳參謀”,為上級組織的多場重大演訓出謀劃策。
一次重大演訓任務中,空運投送相關課目是重要內容之一。快速完成階段任務后,陳思麒對空中機動作戰標準化指控程序的思考,在腦海中集中涌現。他找到指揮員,提出多個建議:能不能實現需求提報標準化、任務規劃流程化,能不能讓每架次運輸機的機動投送發揮最大效益……

陳思麒(左)與同機組成員進行協同演練。(田登黨/攝)
這與指揮員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陳思麒在指揮機構有了團隊——運投小組。組員平均年齡27歲,“大家都有很強的信息獲取能力,每個人都有長處”。每一次決策前的激烈討論都化為銳意創新的養分。幾個月后,團隊研發的“全新指控程序”完成首輪實兵驗證,在壓縮任務架次的同時,提升了飛機性能使用率、降低了機組強度、縮短了任務周期。去年,陳思麒再度組建團隊,沿用此前成熟經驗,研發空中機動任務規劃系統,助力團隊再次獲得空軍“首創獎”。
“首創”突破涉及很多機構,挑戰重重。父親曾問陳思麒,“你夠專業嗎?你能扛住嗎?”陳思麒也想過放棄。因長期研究聯合空中作戰指揮程序,他的駕駛機會少了,眼看著自己的技術等級排名被戰友、師弟超越,“心里癢癢的”,聽到飛機的轟鳴聲也總忍不住想去飛幾圈。但他深知未來戰爭,誰掌握了機動優勢,誰就擁有了戰場節奏的控制權,自己所奮戰之事,關系聯合作戰全局。
一次,指揮大廳里,大家工作到深夜,團隊里最年長的軟件工程師問:“你相信理想信念嗎?”陳思麒看著這位身體不好卻每天跟著熬夜加班的老同志,明白了話中深意:“信念就是在艱難時刻想想曾經的夢想,然后堅持下去。”
陳思麒所在團隊第二次獲得的空軍“首創獎”獎牌上破例寫著“陳思麒團隊”,陳思麒把它解讀為“帶著陳思麒走的團隊”。無論是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還是滿懷激情的新人,大家都在推著他往前走。
今年“八一”前夕,陳思麒獲評“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他上網搜索“什么是最美”,一個答案令他印象深刻——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陳思麒這樣理解:理念就是戰斗力,感性顯現則是獲取戰斗力的過程,這個過程里有前輩奠基、戰友并肩,還有這個可遇不可求的偉大時代,自己特別幸運。
(單嘉欣、謝越帆對本文亦有貢獻)
《環球人物》記者 蔡曉慧 鄧棟之
責任編輯:蔡曉慧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