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告別“拎馬桶”啦!
這是城市發展史上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一筆,也是人民城市建設又一個生動的注腳。
一面是繁華都市,一面是手拎馬桶。這樣的反差,讓“拎馬桶”問題成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能拎著馬桶走向現代化”這場民生實事攻堅戰,跨越30余年,也成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個縮影。
2022年7月,經過接續30年的努力,上海歷史性完成成片二級舊里改造的任務、解決了集中成片的“拎馬桶”問題。緊接著,2023年上海對分布在零星舊改地塊、中心城區舊里、郊區老鎮老街的無衛生設施舊住房進行了全面排摸,最終錨定14082戶“拎馬桶”居民,制定了2年完成改造任務的目標,全面攻堅。
2024年上海率先完成7589戶改造。今天上午,記者從市住建委獲悉,今年9月底,隨著最后6493戶“拎馬桶”改造任務提前收官,上海實現“拎馬桶”改造任務總體完成。
10月23日,記者走進位于上海桑園街、東江陰街的巷弄,看到大部分居民已隨舊改進程搬離,不少房屋大門被磚塊封堵,仿佛在無聲見證著這片區域的變遷。記者從黃浦第四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以下簡稱“征收四所”)獲悉,截至10月22日,729街坊(零星)舊改地塊已有86%的居民完成搬遷。他們中有的入住配套的過渡安置房,有的選擇自行租房,正朝著實現“帶電梯、有獨立衛浴”的新居夢想穩步前行。為保障居民在過渡期間的生活,第一批征收補償款預計最快于本月底發放。

大部分居民已搬離。新民晚報記者 趙菊玲 攝
729街坊(零星)舊改項目東至桑園街、南至陸家浜路、西至跨龍路、北至東江陰街,屬于上海老城廂的典型區域。長期以來,這里的340余戶居民普遍面臨“如廁難、廚房共用”等生活困境。清晨弄堂口,居民排隊倒馬桶的身影;公共廚房中,交織的油煙與鍋鏟聲響;斑駁的墻面上,歲月留下的深深印痕……都是居民往日生活的真實寫照?!霸缧┠?,天還沒亮就要端著痰盂去倒,碰到下雨天更是狼狽。”在此居住數十年的紀昌平回憶道,“公共廚房一到做飯高峰就擁擠不堪,油煙嗆人。”如今,隨著零星舊改持續推進,這些舊日景象正逐漸成為歷史。從“拎馬桶”到“獨立衛浴”,從擁擠的公共空間到舒適的私人住宅,這場舊改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更新,更是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地方太小,只能向墻‘借’空間”
桑園街48弄一間僅8.1平方米的房屋,是紀昌平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家。穿過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幽暗通道,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便是他們一家三口蝸居的全部空間。進門左手邊緊挨門框的床鋪,白天是“沙發”,夜晚是夫妻倆的棲身之所;右側頭頂上方的低矮閣樓,是女兒成長的小天地,進出都得小心翼翼彎腰低頭。唯一的空地僅能勉強支開一張折疊小桌,空間瞬間被填滿,轉身都顯得局促。墻上釘滿木條板,掛滿了各式物品,“地方太小,東西只能往墻上‘借’空間。”紀昌平無奈地解釋道。

紀昌平一家仍習慣用痰盂。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 攝
從出生便扎根于此,紀昌平經歷了上山下鄉的歲月,也熬過了老城廂最艱苦的日子。在他的記憶里,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天下午4時左右,弄堂口便會響起搖鈴聲——那是收糞車來了,家家戶戶提著木頭馬桶去傾倒。到了90年代,馬路對面建起了倒糞站,雖然省了點事,但清晨排隊倒馬桶仍是常態。隨著笨重的木頭馬桶逐漸被淘汰,輕便的痰盂成了主流。為了讓家里的空氣新鮮些,每天至少要倒上四五回。紀昌平清晰地記得:“最尷尬的就是家里來個親戚,尤其是女的,上廁所就非常難為情。屋子太小,男人得回避,實在是不方便。”
后來家里勉強安裝了一個“電馬桶”(抽水馬桶),期盼能解決難題。可惜,由于管道老舊等問題,抽水馬桶經常堵塞,下水道還容易返臭,夏天更是蚊蟲滋擾不斷。這些困擾讓家人大部分時間仍習慣使用痰盂,只在嚴寒或風雨天,才偶爾用一下室內的抽水馬桶。

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 攝
從四十多歲等到古稀,紀昌平始終懷著堅定的信念:“我一直對政府有信心。城市需要更新,舊改的陽光早晚會照到我們這里!”如今,盼了三十余年的舊改夢終于成為現實。談及即將發放的補償款,他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計劃在“五個新城”挑選一套七八十平方米、帶電梯的新居。“我們先在松江租了房子過渡,最近也一直在看新房,希望能找到周邊生活設施都齊全的地方?!奔o昌平分享著他的安排,“算下來,付完房款后還能余下一部分錢款安心養老,我們心里很知足了?!?/p>
“住在桑園街,出行、就醫確實方便?!奔o昌平坦言,“但因為是底樓,家里常年陰暗潮濕,白天也得開燈。遇上黃梅天,空調更是不敢關?!备鎰e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最讓他不舍的,是那些老鄰居。“很多都是一起長大的老街坊,以后散在各處,見面就難了。”
“夜路騎行三四分鐘,
卻是最深刻記憶”
在不遠處的東江陰街236號,自20世紀90年代搬來后,唐師傅與家人便一直擠在這間僅14.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拔葑訉嵲谔?,連轉身都費勁,更別提什么私密和舒適了?!碧茙煾抵钢鴫ι蠏斓脻M滿當當的衣物,無奈地對記者說道。由于空間局促,家里連一個像樣的衣柜都放不下,四季的衣物只能全部掛在墻邊,既占地方,又顯得雜亂。

唐師傅家門口狹窄的通道。新民晚報記者 趙菊玲 攝
在唐師傅看來,比居住擁擠更令人困擾的,是日復一日的“如廁難”與“洗澡難”。尤其在前幾年,馬路對面的施工項目拆除了原有的公共廁所后,唐師傅一家的如廁困境更是雪上加霜。盡管相關單位安排了一輛臨時倒糞車應急,但卻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唐師傅表示,每當他半夜內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騎上電瓶車,趕往大興街那邊的公共廁所?!澳嵌我孤冯m只要騎行三四分鐘,卻成了記憶中最深刻的片段之一。”唐師傅提到,冬夜里,他不得不從暖意融融的被窩里倉促起身,情急之下往往衣衫單薄就沖出門去。寒風凜冽中,他騎著電瓶車疾馳在空曠的馬路上,回來時早已凍得瑟瑟發抖,牙齒打顫?!叭粼儆錾舷掠晏?,濕滑的路面、刺骨的寒風與冰冷的雨水交織襲來,那份狼狽與艱辛,更是難以言表。”
老房子空間狹小,無法隔出淋浴區,洗澡也成為唐師傅一家人四季皆需面對的難題。夏季尚可接盆水在屋內簡單擦拭,勉強應付;一到冬天,氣溫驟降,他們只能去外面的公共浴室?!跋匆淮卧枰畮自?,我們一家三口每周去一次,一個月下來就是一百多,一年累計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唐師傅算了一筆賬,“而且每次都要提著大包小包的換洗衣物,來回路上還得忍受寒風侵襲?!?/p>

臨時倒糞車。新民晚報記者 趙菊玲 攝
更讓唐師傅憂心的,是老房子潛在的安全隱患?!斑@房子年代太久,墻皮時不時往下掉。”他提起幾年前夏天的一幕,至今心有余悸。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樣早起準備做飯,剛離開床頭沒幾分鐘,就聽見“哐當”一聲響,樓上正對他床頭位置的地板突然掉下一大塊,在床上砸出了一個小坑?!爱敃r嚇得腿都軟了,要是晚起幾分鐘,后果不堪設想?!弊阅且院?,唐師傅每次睡覺都不敢睡得太沉,總擔心天花板會再次出現問題,“有時候半夜聽見一點聲響,就會立刻醒過來,仔細確認沒事了才能接著睡?!?/p>
“如今,舊改的陽光終于照到我們了。”唐師傅笑著說道,“希望能早點拿到補償款,在浦東三林安個新家,那里交通方便,離我上班的地方也近。剩下的錢存起來,等退休后帶老伴出去旅游,把年輕時錯過的風景一一補回來?!?/p>
暖心服務解心結
“現在每天跑著看房,心里踏實多了!”盛夏的上午,78歲的老王站在即將告別的東江陰街194號樓下,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房屋征收的幾個月里,他的心情像坐了一趟“過山車”——從最初的滿心歡喜,到中間的疑慮重重,最后在征收四所與居委會工作人員耐心細致的暖心服務下,欣然簽下協議。后期,他還當起了“舊改宣傳員”,主動向鄰里講解政策。
今年3月,征收消息傳來,“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成了鄰里間的熱詞。大家奔走相告,盼著早日告別老房換新居。這份熱切期盼化作實實在在的支持,第一輪征詢投票迎來了100%的同意率?!爱敃r家家戶戶都覺得這是難得的好機會,錯過可能就沒了?!被貞浧甬敵?,老王的語氣里仍帶著激動。

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 攝
然而,在二輪征詢階段,隨著房屋征收價格方案的公布,這份喜悅漸漸摻進了“疙瘩”?!皩Ρ戎苓叿績r,總覺得我家的補償價格有點低?!崩贤跆寡?,清算單上的數字與預期相差近70萬元,讓他心里打起了鼓。更讓他著急的是兒子小王的態度。待業在家的小王本就心情低落,看到補償款有差距,更是堅決不同意簽約:“別人家能拿更多,我們這是吃虧了!”父子倆為此吵了好幾回,老王看著兒子緊鎖的眉頭,自己心里也像壓了塊石頭,原本堅定支持征收的態度也動搖了。
面對老王家的實際情況,桑園街居委會和征收四所迅速聯動,配合開展工作。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施雯說,居委會更熟悉居民家庭情況,征收四所精通政策解釋和流程操作,雙方形成了“居委會搭臺、征收所唱戲”的協作機制,共同攻堅。
居委會工作人員開啟“見縫插針”模式,利用午休、晚飯后等老王在家的時段上門溝通;結合消防檢查等日常工作自然接觸,邊排查安全隱患邊拉近距離;甚至上下班路上碰到,也要聊上幾句,及時了解他家的最新動態;同時承諾幫助小王留意合適的工作機會,為后續溝通打下基礎。
此外,在老王的配合下,征收四所工作人員張意誠和柴琪琪一步步開展對小王的疏導工作。起初,小王不愿見面,于是張意誠手寫政策解釋便條,請老王轉交,逐條分析補償明細。幾次來往之后,小王終于同意見面。高溫天里,柴琪琪頂著烈日多次登門,和小王促膝長談?!奥拖衽笥岩粯酉嗵帲苍敢庑湃挝覀兞?。”了解到小王心里的“坎”,柴琪琪半開玩笑又帶著誠懇地說:“現在的征收政策全是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如果最后真能多補五六十萬元,我個人再貼你40萬元;要是沒有,你給我4萬就行?!边@俏皮的“打賭”讓小王感受到了誠意,心結漸漸解開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政策解釋、情感疏導和實際困難幫扶的多重努力下,小王終于想通了:“爸,簽吧,這政策確實沒虧?!甭牭絻鹤舆@句話,老王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簽約那天,父子倆的心情格外舒暢。如今的老王,每天跟著征收所的房源小組四處看房,“雖然忙,但心里踏實”。
在黃浦區持續推進舊改的過程中,每一戶家庭的“新居夢”都不是孤例。那些深藏在弄堂背后的民生難題,那些居民期盼多年的“居住尊嚴”,正通過一項項扎實的政策、一次次耐心的溝通,以及一個個溫暖的服務,逐漸轉化為可感可及的日常生活。
零星舊改的深入推進,不僅意味著“拎馬桶”時代的終結,更是居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關鍵一步。老城廂的煙火氣不會消失,只是被安放于更宜居的空間;居民的生活故事仍在續寫,而如今更多了“住有宜居、居有所樂”的踏實與尊嚴。
記者:趙菊玲 楊玉紅 裘穎瓊
攝影:蕭君瑋 趙菊玲
責任編輯:蔡曉慧拎馬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