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的江河重構:李冰傳》:王國平著;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領民眾建成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造福當時,澤被后世。2000多年來,代代蜀人皆銘記在心。
1996年夏,我來到都江堰工作,浩蕩奔流的都江堰水持續滋養著我。我一直想為李冰做點什么,于是,開始籌劃寫作李冰傳,讓今天的讀者看到一個生動、立體的李冰。沒想到,為李冰寫傳會如此艱難。
關于李冰,文獻記載語焉不詳。最早記載李冰事跡的是司馬遷,《史記·河渠書》寫道:“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边@段記載中,蜀郡守有名無姓,直到班固著《漢書·溝洫志》,在“冰”字前加上了“李”,這個輝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姓名。可是,歷史依然留下許多謎團:李冰生于何年,卒于何歲,籍屬何地,何時任職蜀郡,是否到過岷江等。帶著如此多的疑問,我開始了漫長的田野調查。
10余年來,我多次以都江堰為中心,尋找李冰跋山涉水、考察水文的身影,深入都江堰灌區8市41縣(市、區)的千里沃野,期待在默默流淌了2000多年的水痕中找到李冰殫精竭慮、為民造福的足跡。
隨著走訪和考察的深入,我驚訝地發現:我心心念念要寫的“李冰”,既是一個人,也是一群人。
在李冰到來之前的2000余年間,大禹、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和鱉靈就已經開始探索、開發和治理岷江。李冰帥蜀后,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選址、規劃和建設,創造性地完成了都江堰這一工程杰作,讓原本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
而在李冰建堰之后的2000多年里,繼續維護、修繕和拓展都江堰,使之實現“超長待機”、持續發揮效益的是歷代治水者及千千萬萬的民眾,正是有了這些后世“李冰”的付出,才有了“天府之國”延續至今的富庶和繁榮。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當代李冰”。1949年之后,都江堰水利工作者發揚“李冰精神”,爭做時代堰工,用現代技術加固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對渠系實行“園田化改造”;在部分河道安裝了節制閘;拓展與修建了人民渠、東風渠、牧馬山干渠等,疏浚和擴大了三合堰、通濟堰、朱李火堰等……如今,都江堰已經邁向從“治水”轉到“智水”的新階段。正在開展的數字孿生灌區建設,搭建起一張“智慧水網”,讓這座已經2000多歲的古堰再次煥發生機和活力。
正是因為不同時間軸上的“李冰”的接續奮進,才成就了不斷成長的都江堰。創建之初,灌溉面積約100萬畝,2025年擴大到1164.7萬畝,成為引蓄結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綜合水利工程體系。如今,都江堰灌區以占四川省不到1/20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省近一半的地區生產總值。
最終,我放棄了為戰國時期的李冰一個人寫傳記的想法。呈現在我筆下的文字,既是一個人的傳記,也是一群人的故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人續寫李冰傳,講述“新李冰”的故事。
責任編輯:蔡曉慧李冰,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