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吳石在臺北期間的照片。中共黨史出版社供圖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引起熱烈反響,其歷史腳本《冷月無聲:吳石傳》(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一書經重新修訂,也與讀者見面了。身為作者,我真沒想到這樣一本關于無名英雄的書,居然持續“寫”了這么多年——從2012年第一版,到2018年的第二版,再到現在的修訂版。
為吳石將軍立傳,緣于對隱蔽戰線英雄的景仰,緣于對歷史真相的守望。2004年9月某天,在北京出差的我驅車趕到香山福田公墓,尋見一座莊嚴的漢白玉墓碑。找到了!它就是吳石將軍之墓。200多字的碑文,勾勒出吳石的一生。我深深鞠躬,心里涌起一股強烈的沖動:沉下心去,為吳石作傳,為先賢、為歷史,盡一個后來者所能。
吳石只活了5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1950年6月10日午后4點半。在臺北馬場町荒蕪的野坡上,吳石被推下刑車,他的公開身份是臺灣當局“國防部”參謀次長。他使勁挺直腰桿,太想再看世界一眼,因身受酷刑,一只眼眸失去了光明,只得用幸存的另一只眼睛凝望遠方。淅淅瀝瀝的小雨飄啊飄,似替天地為之致哀……
吳石是1949年春渡江戰役至1950年初國民黨高層軍事情報的重要提供者,是中共隱蔽戰線上杰出的無名英雄。但他的功勛不止于此,他參與全面抗戰,為第三次長沙會戰、昆侖關戰役等重大軍事行動出謀獻策。然而,他為民族獨立與解放作出的貢獻少有文獻記錄,加上要追敘的都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史事,與吳石相關聯的人物達上百人,這些要考證清楚,困難重重。
于我而言,描摹出活生生的吳石,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超越,越深入越欲罷不能。這樣的感受,驅動著我在他的世界里繞一圈,將背后的動人故事挖掘出來。吳石怎樣從名校“狀元”成為抗日儒將?他怎樣從國民黨心臟送出大量秘密情報,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又怎樣從大陸戰斗到臺灣?在什么背景下,他寫下“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的壯烈詩句?……書中,這些線索一一展開,還原了發生在吳石身上鮮為人知的故事。
研讀史料,剖析細節,常讓我擊節不已。在修訂版中,增加了這樣一個故事:吳石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必須跟同在獄中的妻子有個最后的告別。關于這次獄中相會,吳石遺孀王碧奎在1980年8月給兒子吳韶成的信里這樣寫道:“爹爹知道自己活不成,所以求管理人要見我。爹爹親口交代遺囑:最放心不下就是在大陸兩兄妹,不知大學能讀畢業否?希望兩兄妹能成家立業,我就安心……聽汝爹幾句話我悲傷不得了,汝爹實在很勇敢,只顧關心兒女,自己不在乎。”手捧飽經風霜、體會過生離死別的老人一筆一畫寫下的書信,我趕緊把它補充到書里,讓更多人看到一位無名英雄多么愛他的小家。
更多時候,吳石都在關鍵歷史時刻,為人民的“大家”做出勇敢選擇。1949年6月,吳石與福州同鄉、中共秘密黨員吳仲禧見了最后一面。吳石說,福州綏靖公署任職結束后,他要到臺灣去。吳仲禧請他考慮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可以就此留下,轉赴解放區。吳石堅決表示,自己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
到臺灣后,受中共華東局委托與之直接聯系的何遂,因身份暴露離開臺灣,吳石再次面臨人生抉擇。要想繼續在隱蔽戰線發揮作用,就必須在組織上建立更緊密的秘密聯系,那無疑是極大的冒險。而吳石選擇甘冒斧鉞,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先后兩次赴香港,主動與中共駐港地下組織接上關系,完全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其身上那份忠誠、勇敢與擔當令人欽佩。這份“向死而生”的選擇,才是最打動人心的英雄主義。
最近,電視劇臺詞“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走紅互聯網,我想,這既是因為觀眾被吳石甘入虎穴的精神打動,也是因為今天我們再重溫吳石等烈士的故事,多了幾分對回家團圓的期盼。其實,如果仔細爬梳歷史,會發現“臺灣”在吳石心中分量很重,他心中“把臺灣帶回家”的愿望很強烈。抗戰全面爆發后,他就關注臺灣動向,1940年8月在《大成日報》上發表文章《倭南進政策之檢討》,展現對臺灣問題的思考。1944年初,吳石提出以福建旅桂同鄉名義召集座談會,研究成立“閩臺協會”,組織籌備收復臺灣事宜,經過籌備,閩臺協會總會于1944年5月在廣西柳州成立。“二二八”起義發生后,1947年3月,他隨“宣慰團”第一次踏上臺灣島,對臺灣有了直接而具體的感受。回大陸后,吳石對他的地下工作助手說:“如果進步力量有辦法派些人員去臺灣工作,這倒是個好機會。”兩年半后,他再次踏上臺灣島,終于可以大顯身手,卻以壯烈殉國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顯示出他為實現人民解放、國家統一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至今為止,我也無法考證吳石出生時是否有明月相伴。但我總覺得,吳石猶如空中的冷月,其光華、韻味歷久彌深,深入人心。
此刻,吳石墓前擺滿鮮花。
責任編輯:高瑋怡吳石,《沉默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