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楊佐一完全沒想到,自己爬個山,竟然“火”了。
這個因患小兒麻痹癥無法正常行走的小伙,靠著雙手的力量拖著身體,耗時11個小時登上了重慶奉節“三峽之巔”。
日常生活中的他是一名普通的電子廠工人,雖然從小雙腿失去了知覺,但已獨立登上過多座大山。他說,想用自己的登山經歷告訴大家,世界上很多困難都可以踩在腳下,甩在身后。
“我都能爬上去,你們也可以!”這位來自貴州遵義的小伙,帶著最質樸的笑容,說出了最燃的一句話。
用雙手“走”上三峽之巔
10月12日清晨,天剛蒙蒙亮。
奉節“三峽之巔”的登山道上,一位年輕人正緩緩向上攀登——他沒有像其他登山者那樣邁著穩健的步伐,而是杵著兩根登山杖,一次又一次,靠雙手把身體“拖”著向前。
長江三峽制高點的“三峽之巔”海拔1388米,全長十公里,有的部分山勢陡峭,坡度極大,很多普通游客都要耗費五六個小時才能登頂。
當同為登山愛好者的藍天救援隊隊員貴川在赤甲樓看到這個小伙子用手撐著往上走,心里咯噔一下,“三峽之巔我來過多次,擔心他身體狀況不一定能走完,或對路線不熟悉,就陪著他一起爬山。”
跟在小楊的后面,貴川發現他的腳步一點都不慢,一直保持勻速前進,也從不喊累。
他手里的兩根登山杖杵在地上,發出“鐺鐺”的響聲,在山谷回蕩,讓貴川聽著很是震撼,一直不斷鼓勵,“還有3000米,加油!”
楊佐一的雙腿使不上力,全靠上半身拖行,全憑雙手使勁,要比常人耗費更多體力。“他很淡然,又從容,眼神很堅定。”貴川佩服地說,“這是生活中很多人所缺少的一種堅韌。”
奉節文旅的工作人員從貴川的朋友圈得知此事后,也加入登山隊伍,全程在身后默默護送。他們驚訝地發現,楊佐一還會選擇常人都不太走的路。
當前方有兩條路可以選擇時,貴川問他選哪條。楊佐一抬頭看了看山,反問道:哪條更難走?當得知“危石鳥道”要難些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條路,讓貴川很佩服,“這條路的得名就是因為很險峻,寓意只有鳥才能飛過去。”
“我就想要挑戰難的!”小楊說,自己就喜歡挑戰,但都是在自己可控范圍內的,不會去逞強。
途中,他也不忘欣賞風景。當瞿塘峽的壯闊出現在眼前時,江水在深谷間奔騰,崖壁高聳入云。楊佐一感嘆:“人在大自然面前,煩惱都不值得一提。”
最后,歷經11個小時,他成功登頂。身后的人齊聲為他鼓掌。
他卻只是笑著說:“沒什么嘛,我只是想看看天有多高。”
第二天,奉節文旅部門的工作人員特意邀請他去了能看到十元人民幣背面圖案的夔門觀景平臺,參觀了詩城博物館,年逾八旬的館長趙貴林親自為他講解詩城文化。
視頻傳到網上后火了,大家都很佩服,稱贊說:“他不是爬山,是在用雙手丈量人生。”
夢想游遍祖國名山大川
楊佐一老家在貴州遵義的一個小山村,幼時患小兒麻痹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但他從小就很自立。“我爸媽一個做保安、一個做保潔,都挺辛苦的。”為了減輕家里負擔,他早早就選擇外出打工,現在在重慶果園港的一家電子廠焊接CPU。每天早出晚歸,生活簡單,卻自律而充實。
由于雙腿無力,加之曾受過傷,他走路是有些費勁的,需靠扭動身體保持平衡,有時會引來異樣的目光——他并不在意。“很多人會多看幾眼,我能理解。”他說,“有人是關心,也有人嫌棄,但那又怎么樣呢?我不靠別人,我靠自己。”
工作之外,他最愛的就是爬山。他說,平時不想麻煩別人,都是習慣一個人出去。金佛山、縉云山,都留下過他的身影。
去年國慶,他花了17個小時,一步一步登上峨眉山雷公坪。甚至同行的伙伴都直接放棄,去坐了索道,但他依然咬牙堅持爬到了海拔2430米之處。由于天氣等因素沒能爬上金頂,讓他略有遺憾。
“希望下次有機會重新挑戰一下!”
小楊平時還會經常去健身房鍛煉。“辦健身卡對我來說太貴了,我都是團購優惠券去的!”他坦然又輕松地笑著說。他在健身房舉鐵、練臂力——因為雙腿無法用力,手臂就是他全部的依靠。
雖然有時旁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擔心他會弄壞器械或受傷。
“我不在乎,我做我自己的事。”楊佐一說,“我用手能爬山,也能過好生活。”
他想征服一座山,更想征服命運。
他讓人看到,真正的力量,從來不在雙腿,而在心里。
責任編輯:潘陽薇楊佐一,三峽之巔,奉節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