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城外有敵將來犯,名叫楊雄!”“誰能取下楊雄首級,賞潁州西湖門票兩張,再加倆阜陽卷饃……”在安徽阜陽阜南縣的鄉村田野間,沒有專業攝影棚,沒有科班演員,35歲的鮑小光帶著一群村民,用手機鏡頭演繹三國故事,不僅圓了自己多年的影視夢,更讓村里的老人們在拍攝中收獲了快樂與零花錢。
如今,他們的短視頻作品已積累數百萬點贊。10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系到視頻創作者鮑小光,聽他講述“夕陽紅”版的三國故事。
騎電動車演戰馬“沖鋒”
最費功夫的是教老人們記臺詞
這里,沒有專業演員,沒有精致道具。村民們頭戴草帽“頭盔”、身披涼席“盔甲”,手持糞勺當“青龍偃月刀”、舉著鍋蓋做“盾牌”,騎著電動車、自行車演戰馬“沖鋒”……卻憑這份接地氣的創意,收獲全網數十萬點贊,讓鄉村版三國成了熱門話題。
鮑小光是這個鄉村版三國故事的導演,他的演員團隊,大多由鎮上的老人組成,因此這個鄉村劇組也被大多數人稱為“夕陽紅劇組”。他說,“劇組有20位左右的老人參與拍攝,其中年齡最大的是80歲。”
“拍攝時最費功夫的,就是教老人記臺詞。”鮑小光坦言,有的老人不識字,有時一句臺詞要拍十幾遍,最多時甚至拍20遍都過不了。但大家從不急,拍不過就笑一笑,再接著來,最后實在記不住,就把臺詞簡化。“實際上大家就是在一起玩,不一定非要規規整整的。”
但也有“天賦型”選手。他介紹,有一位每次在視頻當中“稟報丞相”的奶奶,今年雖然70多歲了,但她的聲音鏗鏘有力、中氣十足,很適合嗓門比較大的一些劇情。
“老人們都是自愿來的,有時候忘了叫誰,他們還會不高興。”鮑小光告訴記者,目前劇組每次拍攝時長在3個小時左右,為了感謝老人們的參與,每次拍攝都會給老人發20元現金作為片酬,再搭配雞蛋、肉等生活物資,“給老年人發片酬也是想激勵他們,然后在掙點零花錢的同時能‘老有所樂’。”
自學拍攝、剪輯
從“演員夢”到“鄉村短視頻創作者”
鮑小光的影視夢,始于年少時對王寶強經歷的向往。
初中畢業后,他曾懷揣演員夢奔赴劇組,“但那個時候到人家劇組也沒有應聘上,也沒成功,最后也放棄了。”后來,他輾轉進入裝修行業,成了一名裝修工,也嘗試在當地縣城嘗試開過裝修公司。
2021年,短視頻風口正起,阜陽本地不少人開始嘗試拍攝短視頻。“我本身喜歡藝術和影視,看到大家拍得熱鬧,也想試試。” 鮑小光回憶,于是他開始接觸短視頻,回到老家中崗鎮和鄉親們一起在互聯網浪潮中摸索前行。
“本來我對這些是完全不懂的。”鮑小光說,從那時開始,他通過互聯網自學了很多拍攝、剪輯的方法。但在最初,他們的短視頻多是聚焦鄉村的劇情,因缺乏特色,半年左右都未獲得明顯流量。
于是,鮑小光調整了思路。“古裝里我最愛三國,長大后也喜歡《新三國》的打戲,尤其佩服趙子龍。”2021 年下半年,他決定轉向三國IP,一步一步從模仿到改編再到融入自己的創意。
為讓作品更接地氣,他還融入阜南本地方言、特色美食與文化元素,“比如拍三國戲時,會讓演員端著本地小吃出鏡,既還原故事,又能讓觀眾看到我們家鄉的特色。” 截至目前,鮑小光的短視頻作品已經收獲了超800萬點贊。
未來向專業導演邁進
計劃拍鄉村電影講家鄉故事
談及未來規劃,鮑小光透露,除了繼續摸索三國題材,還計劃嘗試西游、水滸等經典IP,“目前西游還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等想透了就會拍。”
如今,鮑小光的短視頻已積累不少關注,但他的目標不止于此。他說,“我想成為真正的導演,拍一部屬于鄉村的影視作品。”目前,他正向著這個目標逐步摸索前行。一直以來,他都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網上翻教程、看電影學鏡頭語言,還曾參與政府組織的培訓,去合肥學習專業網絡知識。
而長遠來看,他仍想扎根鄉村,“以后可能會拍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把家鄉的故事、村民的生活拍給更多人看。”
從裝修工到鄉村短視頻創作者,從“演員夢”到“導演夢”,這個小伙子用手機鏡頭在鄉野間搭建了一個“小片場”。如今,他們的短視頻作品已積累數十萬點贊,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一道獨特風景。
責任編輯:潘陽薇鮑小光,鄉村,三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