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新橋村20多年,張兵早已成為村民心中靠得住的“當家人”
在奉賢區四團鎮新橋村,想找到村黨總支書記張兵的身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瓜果飄香的時節,清晨五六點的光景,她往往在村里的試驗田里采收成熟的時令蔬果;上午,處理老百姓事務之余,她要抽出空去倉庫打包蔬果寄發快遞;中午十二點,她大概率會在村委會的直播間控場“拾壹聯村”的農特產品直播;下午到傍晚,她有時在走家串戶、巡視村容村貌,有時帶領村兩委班子在其他村學習經驗做法,有時要召集其余10個村的書記們開“股東”大會,有時要外出與黨建聯建單位、合作的電商平臺與企業聊合作談訂單……
這是張兵工作的日常,忙碌的腳步背后,是她在過去7年間,帶領新橋村從 “賬上只剩2萬元”的經濟薄弱村走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總銷售額700萬元”活力村的堅實跨越。
從帶頭下地種特色果蔬,到打造“醉馨橋”農業品牌;從嘗試直播帶貨助農,到聯合周邊10個村入股成立“拾壹聯村”公司形成發展合力,年近50的張兵身上似乎有種用不完的活力與沖勁,腦海里總能迸發出鄉村振興的創新思路。做法很多,腳步很勤,但歸根到底,張兵的愿望一直很簡單:讓村子富起來,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正在直播帶貨的張兵。受訪者提供
探索薄弱村的致富經
張兵今年50歲,是土生土長的新橋村人,最早曾在鎮上的幼兒園擔任老師。2002年,她通過鎮里的村干部招考來到新橋村,從條線干部做起累積經驗。2017年,張兵兼任新橋村的黨總支書記和村主任。成為全村的“當家人”后,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直面的挑戰變得多元且具體了起來。
對于上任村書記后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張兵始終印象深刻。那是鎮里統一下達的鄉村河道治理項目,需要村里投入大量資金。但當她第一次翻開村里的賬本,才發現村集體可支配的資金不過2萬元,堪稱杯水車薪。無奈之下,張兵以新橋村的名義向鎮里借了20萬元,盡管完成了任務,但“還債”壓力緊隨而來。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子擁有自我“造血”能力,成了她心中最急切想要翻越的“大山”。
張兵坦言,長久以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缺乏主導產業等原因,新橋村的經濟基礎向來薄弱,突然發奮說要“賺錢”,最初還真找不到有效的抓手。最終,她選擇將希望寄托在土地上。“村集體資產中還有幾十畝土地,我就想不如種地吧,靠農業謀求發展。”
雖說出身農村,但她其實連地都沒下過,更別提種蔬果莊稼。對于村書記的決定,許多村民也十分不解:“其他村都在發展文旅產業,引進鄉村企業總部,我們村竟然選擇種地,這不是退步了嗎?”
但張兵巧借外力,深耕精品特色農業。2019年,張兵以新橋村的名義成立了經濟合作社,拿出村里30多畝土地,通過與黨建聯建單位上海市農科院合作,引進“黃晶”“黑津”西瓜和“錦繡”“貝貝”南瓜等新優品種。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她帶著村干部們一起下地種植,從育苗到種植,從開花到結果,她幾乎每天都要去地里看看作物的生長情況,悉心照料下,第一茬農作物竟真的從張兵手里茁壯成熟了。
有經驗后,張兵擴大了品種門類,持續從市農科院引進紫色花菜、白色茄子、七彩小番茄、“白雪公主”草莓等新品種,再把試驗田的面積從30畝擴大至90畝,除了村干部擔任主力軍外,還帶動村民們共同打造四季豐收的“百果園”,搭起 “家門口就業” 的 “聚寶盆”。
在銷售渠道上,張兵還推動村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打造“醉馨橋”農業品牌,不僅通過黨建聯建結對單位暢通銷售渠道,還嘗試與生鮮電商平臺達成訂單式農業的合作。因新橋村的蔬果品種新穎,市面少見,因此采購價高,順利將畝均收益提高20%,如今,“醉馨橋”農業品牌每年穩定銷售1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總銷售額超700萬元。一條靠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路子,還真被她走出了點名堂。
攥指成拳形成發展合力
新橋村的農業發展初顯成效后,新挑戰隨之而來。一方面,銷售渠道若單純依賴黨建聯建單位的支持,產業韌性不足,要想可持續發展,還得回歸市場找尋競爭力;另一方面,盡管農產品種類多,特色鮮明,但相比專業農業合作社,新橋村的產量規模仍屬“硬傷”,即便與生鮮電商等大平臺合作,有時也難以形成長期充足的供應體系。
對此,張兵打了一套組合拳。近年來,電商助農成為農業發展新賽道,為進一步打響“醉馨橋”品牌的知名度,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張兵也開始向線上轉型。去年以來,她帶領村“兩委”班子建立直播間、拍短視頻、開設抖店并親自上陣直播帶貨,并前往淘寶、抖音直播總部參觀學習,精進直播話術的規范和引流轉化的小訣竅。如今,每到中午12點,新橋村的直播間準時開播,張兵和村干部們輪番上陣,把直播做得有聲有色。
“去年,新橋村的電商銷售額達到15萬元。但比起銷售額,我們更希望通過互聯網能夠幫助新橋村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顯示度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看到新橋村,并來到這里。”張兵說,這兩年,新橋村還在探索特色農業與農文旅融合路徑,除了陸續引進了民宿、露營基地、咖啡館、農家樂等小文旅業態,她還與神仙酒廠黨支部開展結對,發展出“工旅”+“農旅”的旅游模式,推出“研學游”“農耕游”的旅游路線。
但僅憑新橋村這些小業態小景點還不夠。為此,去年7月,張兵聯合了四團鎮北部10個同樣經濟薄弱村的村書記,各村以經濟合作社的名義出資入股成立“拾壹聯村”公司,從而有效整合各村的農文旅各方面資源要素,凝聚成發展合力。
如今,拾壹聯村公司整合了各村46款特色農產品、11個特色小吃、7項非遺技藝,以集體的名義開展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的直供。同時,張兵還梳理了30多個文旅景點和特色民宿,形成拾壹聯村文旅資源指南,結合個人或企業客戶的需求,為其個性化定制覆蓋不同村的游覽路線、鄉村商務會議場地、鄉村主題活動策劃與執行,想方設法為各村集體經濟創收增收。
為了暢通合作渠道,張兵還牽頭建立了類似“輪崗”的制度,派村干部們到發展勢頭好的村進行學習,再將對方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帶回去復制;村書記們每月也會舉辦“股東大會”,既分享心得經驗,也深入挖掘11個村內的資源,共同探討如何打造亮點爆款、形成合作聯動等創新方案,頗有一種比學趕超的態勢。據張兵介紹,公司運營一年來,已實現10%的利潤,其中一部分將反饋給每個村,用作村民福利的發放和鄉村基礎建設完善等。
如今的新橋村,早已褪去“經濟薄弱村”的舊貌。瓜果四季飄香,直播間日日熱鬧,村民福利越來越多,村容村貌越變越美。而張兵依然每天忙得“找不到人”。她說,還要繼續學包裝設計、學品牌運營、學資源整合。“鄉村振興不是一件事做完了就結束,它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精進。”
責任編輯:高瑋怡張兵,新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