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微短劇版權保護倡議書》,針對微短劇行業出現的模仿抄襲、盜版翻拍等版權問題發出倡議,旨在為創作者提供一個健康有益的創作環境、為從業者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快節奏、高密度、強沖突、多反轉……當前,作為網絡視聽領域的新興業態,各類微短劇熱度高漲。2024年數據顯示,國內微短劇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用戶規模達6.62億;據機構預測,2027年微短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微短劇以其“短平快”的特質吸引國內外海量受眾,重塑內容消費格局,成為了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為推動網絡視聽行業創新發展貢獻了新力量。
然而,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版權問題也日益突顯,洗稿搬運、侵權改編、抄襲剽竊等行為頻頻發生,蹭長劇爆款、“一本多拍”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不僅侵犯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行業的創新生態。隨意的抄襲模仿導致大量同質化內容的出現,影響人們的觀看體驗。同時,網絡媒體傳播的快捷性,也增大了盜版內容的傳播效率。例如,有的微短劇僅僅在短視頻平臺上線數十小時,便被多個賬號“拆條搬運”成多個“1分鐘解說”,甚至掛上同款小程序鏈接分流充值。而原創者卻只能在平臺投訴通道里逐個對侵權賬號提交舉報證據。待原創者完成舉證,盜版鏈接已擴散至更廣范圍,甚至在海外平臺上線,導致維權成本和維權難度更高。
基于微短劇自身產能巨大、迭代快速的特性,傳統確權和侵權責任模式難以全面覆蓋其版權保護需求。類似的侵權方式還可能發生“進化”。從早期簡單粗暴的資源泄露,到如今“換朝代、改人名、挪場景”的洗稿式翻拍,再到分鏡、臺詞、機位等元素的“像素級雷同”,都體現了侵權行為的四處泛濫、無孔不入。與此同時,侵權者會研究出一套“反鑒定”套路,在實際維權過程中增加了舉證難度。由于認定侵權需要對劇本、臺詞作“逐幀對比”,還應當達到一定的抄襲比例,一些侵權者就通過打散重組、畫面微調、拆分嫁接,讓各類查重難以鑒別、或者正巧控制在抄襲比例的紅線下面,在法律邊緣“游走”。再加之很多微短劇“邊拍邊改”的特性,導致很多維權者連完整劇本都難以拿來自證。
因此,面對這樣復雜的侵權迷局,必須切實維護好微短劇原創作者的權益,方能更好護航微短劇產業發展。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不能讓“短平快”成為侵權的擋箭牌。無論創作成本高低、篇幅長短,只要具備獨創性,即依法享有復制權、表演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專有權利。其凝結的智力勞動與長視頻、文字作品等傳統形態并無本質差異,法律對其版權的平等保護,是實現相同權利、相同保護的應有之義,更是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基礎前提。
長遠來看,及時閘住微短劇侵權盜版之風,為微短劇行業構建好版權保護生態,有利于強化全社會尊重版權的意愿和意識,捍衛權利人保護版權的決心和信心。這也需要社會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通力合作,強化微短劇行業版權治理。今年5月,國家版權局等四部門啟動的“劍網2025”專項行動中,就將包括微短劇在內的視聽作品作為版權整治重點之一,重點打擊非法搬運、傳播、售賣這類作品的侵權行為。未來,也應當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的作用,例如建立微短劇版權預登記系統、完善極速審核機制、采取區塊鏈時間戳自動存證等,這些都有利于解決版權保護確權、取證的“老大難”問題。平臺方也應當采取對侵權行為的事前攔截和主動治理,一方面對用戶上傳內容進行合理審查,另一方面對確認侵權的主體及所有關聯賬號,實施“先予下架”“流量熔斷”“全網限流”等措施,起到懲戒警示作用。在行業內部,也應當厚植法律素養、維權意識,達成重視版權保護、推進行業自律、嚴懲侵權行為的共識。
唯有構建起微短劇版權保護的多元路徑,形成高效統一的維權機制,方能共同應對微短劇版權保護挑戰,打破侵權盜版和低俗生產的惡性循環,讓整個微短劇產業鏈更有信心、更有創意、更有回報。
微短劇,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