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觀點
偽科普“網紅醫生”抹黑“白大褂”
2025年07月15日10:4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龔聯康
小號 中號 大號

打開熱門網絡平臺,不時有“婦科醫生”給男士T恤帶貨,“骨科醫生”推銷美容產品,“神經康復科”醫生侃侃而談食用益生菌的好處;還有人穿上白大褂、偽造專家資質,堂而皇之地向用戶推薦藥品。這些“假科普、真帶貨”的視頻,在老年群體中十分受歡迎。

當前,隨著公眾健康意識增強,醫療科普領域熱度不斷提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網絡平臺上本應傳遞專業知識、守護大眾健康的醫療科普,近來卻在流量裹挾下“變了味”:從“聳人聽聞”誤導受眾,再到利用“擦邊話題”博眼球,部分醫療從業者在平臺上利用自身專業光環,以科普之名行“牟利之實”。種種行為不僅消解了行業公信力,更置患者健康于風險之中。

明面科普,暗地里全是“生意”

“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7月4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胡強強指出當前互聯網健康科普存在的問題,再次將長期存在卻未得到根治的醫療科普亂象拉回公眾視野。

有數據顯示,在全國10.74億網絡視聽觀眾中,92.1%曾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健康科普內容,其中63%的觀眾已養成定期關注健康科普賬號的習慣。然而,熱潮背后也滋生了諸多亂象。

在某短視頻平臺,一位認證為神經康復科醫生的主播正在講解中風康復注意事項,直播間隨即彈出維生素膠囊的購買鏈接,顯示“限時促銷3瓶99元”。記者進一步搜索發現,這款維生素膠囊甚至都不屬于保健品,只是一款普通糖果。

還有不少通過平臺認證的醫生從事與本專業不符的所謂“健康科普”、推銷帶貨。記者注意到,有“婦科醫生”給男士T恤帶貨,“骨科醫生”推銷美容產品,“神經康復科”醫生侃侃而談食用益生菌的好處。

一些沒有醫師資質的人也混跡其中,他們穿上白大褂、偽造專家資質,堂而皇之地向用戶推薦藥品。去年5月,安徽淮南宣判了一起詐騙案。涉案人員遲某軍只有高中文化,他虛構“國家一級保健醫師”“國家一級營養師”等頭銜,在直播間內大談養生。在推銷一款保健品時,遲某軍虛構產品具有降血脂、治病功效,對老年人進行“洗腦式”推銷。

除了帶貨,部分醫生的科普內容趨向低俗化,有賬號公然利用“紅糖配某物堅持20分鐘”“女性穿黑絲襪對健康有何好處”等標題吸引點擊,甚至有網紅醫生自導自演“深夜搶救喝農藥患者”等虛假急救場景,這些偽科普視頻流量甚高。

利益驅動,形成灰產鏈條

記者調查發現,“借科普之名暗中帶貨”其實是當前行業內“不可明說”的“暗度陳倉”之法。“頭部‘網紅醫生’賬號的流量潛力大,暗廣植入成本高,其帶貨抽傭比例也相應較高,有的能達到六成。”湖北武漢一文化中介從業人士徐女士向記者透露,醫生帶貨推薦的產品主要是一些保健品和食品,“不治病也無副作用”,相比直接推薦藥品更安全、風險更小。

具體操作上,要么讓醫生賬號直接發布包含產品信息的“科普軟廣”,單條價格視賬號粉絲量而定;要么由“網紅醫生”在直播或短視頻中講解病理時,隱晦提及某藥品或保健品的通用名“種草”,團隊再通過“藥托”在評論區互動,引導網民搜索購買,最后再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轉化,鏈條相當隱蔽。

一些平臺對醫療從業者的身份審核漏洞,也助長了“造假引流”的氣焰。很多賬號并無認證信息,僅憑“白大褂”“手術服”等元素,以及與醫療相關的用戶名便擦邊帶貨。

今年5月,記者在某熱門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名為“醫學生小李”的賬號并無專業認證,其發布文案稱,“甲狀腺結節,這些藥醫院都不說。”視頻中5名身著綠色手術服的“醫務人員”用“順口溜”的形式推薦藥品。記者發現,這些藥基本都是治療甲狀腺結節的常用藥,其中夾雜著一款“名不見經傳”,評論區卻有用戶現身講述這款藥的療效。

當前,多數公立醫院大多加強了對在編醫生的賬號管理工作。記者咨詢湖北多家公立三甲醫院了解到,醫生以專業身份開設自媒體賬號需在科室備案,且越是網絡關注度高的科室管理越嚴格,但一些民辦醫院和社會機構,在這方面的管理就松散得多。

“前些年盛極一時的‘電視神醫廣告’,正在向互聯網平臺蔓延。”一名做健康科普的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細看這些大搞養生保健講座的賬號簡介,會發現不少是‘某民間醫學會成員’‘知名中醫國手’等缺乏權威可信度的頭銜。”

觸碰紅線,鞏固治理仍需合力

醫療科普亂象隱患不容小覷。記者梳理發現,公眾多基于對醫生專業身份的信任,去接納相關科普信息。但如果輕信言過其實、危言聳聽的“偽科普”,很可能既花了錢,又傷了健康。此前就有患者病急亂投醫,聽信自稱“名老專家”的話,吃了半年“祖傳秘方”中成藥,不僅沒治好原來一側股骨頭壞死癥,還引發了雙側股骨頭壞死。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脊柱及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曹輝認為,醫療“偽科普”大行其道,把專業嚴謹的真科普擠到了“墻角”。“擦邊科普”和“帶貨暗廣”圈走了“流量”,讓用心做真科普的醫生感到寒心。更嚴重的是,相關欺詐行為還會加劇公眾不信任感,激化醫患矛盾。

“醫療科普必須堅守公益性原則。”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武亦文教授指出,醫務人員利用短視頻科普或直播等形式“帶貨變現”,實際上是將醫學專業權威演化為“商品促銷”工具,若不加以規制,個案的信任危機可能演化為行業性污名,沖擊醫療行業的公信力。

事實上,針對層出不窮的醫療科普亂象,有的地方已采取治理措施。今年3月底,上海推出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明確劃定九類負面行為,涵蓋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變相帶貨、與不良記錄MCN機構合作等內容,為網絡健康科普行為“立規矩”。

鞏固治理成果,仍需多方持續努力。受訪專家和從業者建議,監管部門應進一步細化法規,壓縮灰色空間,建立醫生網絡科普“負面清單”,對跨專業帶貨、虛假認證等行為“露頭就打”。

網絡平臺也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提升監管技術、審核專業度,識別直播或短視頻“帶貨暗廣”話術,對違規賬號“一鍵熔斷”,從源頭上阻止忽悠人的“假醫生”做大成為“網紅”。同時,大力培育真正有益公眾健康的“網紅醫生”,為優質健康類科普內容提供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網紅醫生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动漫成年美女黄漫网站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短视频|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捅爽| 再深点灬舒服了灬太大了乡村 |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五月婷婷伊人网|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灭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达达兔午夜起神影院在线观看麻烦|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第一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男人的天堂|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91嫩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免费看片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看| 午夜网站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免费| katsumi精品作品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26uuu另类亚洲欧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