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刺繡、晶瑩剔透的糖畫、栩栩如生的蘆葦畫吸引游人駐足,捏面人、傳統草編、吹糖人等項目輪番展出……在石家莊,京津冀老字號聯展帶來一場非遺美食文化盛宴。匯集景泰藍、六必居、衡水老白干、金鳳扒雞等幾十個品牌的“京津冀中華老字號嘉年華”活動,在河北、天津連續舉辦,“云視聽”“云展覽”“云演出”熱度頗高。
京津冀地區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之一,文旅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特別是以數字化賦能文化產業建設和服務,推動多元文化產業形態和產品創新,為各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提供了借鑒。具體來看,主要呈現出多方面特點。
數字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加強數字文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支持文化企業開展Web3.0、AI、VR/AR、數字孿生、云計算等前瞻性技術研發,在虛擬現實博物館、沉浸式劇場、元宇宙樂園等新型文化業態方面有較大突破。
數字服務水平不斷優化。三地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資源優勢,以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天津算力交易中心、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張北云計算基地等數據設施建設為支撐,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數字服務能力,在文旅、展演、影視等方面有所突破。2024年,三地數字經濟規模占全國比重達到10.7%,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引領帶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數字消費水平大幅提高。2024年,京津冀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收1.6萬億元左右,在文化企業整體營收中占比較高。三地舉辦“惠民文化消費季”等具有代表性的年度性品牌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區域數字文化消費活力,為更多數字文化企業成長提供了良好環境。
也要看到,京津冀三地之間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程度不一致,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同,產業集聚仍以大城市核心區域以及重要景區、園區等為主,社會資本投資或參與不均且缺乏規范化安排,偏遠城區或鄉村的發展較為有限。未來,應不斷提升三地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綜合效能,打造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新景觀。
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前沿技術應用。加大前沿數字技術攻關與布局,圍繞關鍵應用技術,規劃組建國家級數字文化技術高精尖創研中心和實驗室,與京津冀科研院校合作打造一流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專家庫,以體系化、任務型推動構建數字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健全區域數字文化產業技術“科研—評價—應用”的轉化機制,加快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培育沉浸式空間、超高清視聽、智慧文博、數字文旅等主流數字文化新業態,讓技術創新成果及時有效應用到產業實踐中。
打造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示范集群。做好京津冀數字文化產業場景規劃,依托中關村科學城(北京)、石景山首鋼園(北京)、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天津)等基礎較好的科技園區,以點帶面打造更多示范產業新場景。研究出臺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專項扶持政策,優化數字文化企業準入條件,加強對各示范集群發展的創新引導,避免出現基建設施重復建設等問題。
構建數字文化產業協同生態系統。以京津冀文化產業示范集群為基礎,打造集技術研發、創意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人才培訓和市場營銷于一體的數字文化產業綜合服務體系,提升創新協同效率。健全市場監管機制和服務評價模式,加大跨區域、跨部門合作安全保障,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競爭有序、與時俱進的產業生態。
非遺美食文化,數字化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