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學子們舉著橫幅 東莞市南城開心實驗學校微信公眾號/圖
“小朋友,你在煩惱什么呀?”“老師老師,我在為到底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而煩惱?!薄皼]事,孩子,長大就不煩惱了?!?/p>
清華、北大這兩所頂尖學府的名字,幾乎與“床前明月光”一樣,深深印在每個中國孩子的腦海里。近日,高考志愿填報落下帷幕,一則“老師因學生未報清北解散群聊”的新聞引發熱議。老師的發言引人深思:“完全憑個人意愿選擇熱門專業”“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化整為零”。這不禁讓我們追問:當教育被簡化為“考上清北”的單一目標時,我們是否早已背離了教育的本真?
被清北“綁架”的教育
每到高考季,“我是清華北大永遠得不到的人”“不上清北是因為我不想嗎”這類網絡熱??倳⑵?。全社會如此強烈的清北情結,究竟源于何處?
對學子而言,考上清北是真正的蟾宮折桂。無論是在“題海戰術”中脫穎而出,還是在快樂教育中自由探索,能考上清北的學生,全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更需汗水與天賦加持、學校與家庭托舉。而一旦躍過這道“龍門”,既是青春的高光時刻,也好似為人生前景上了“保險”,清北光環將貫穿其事業與生活的始終。
對老師而言,清北生是職業生涯最閃耀的勛章。對多數高中老師來說,能培養出一個清北生,是從教生涯的終極夢想,甚至能成為全城名人、多年傳說。當一個高分考生的志愿從清北變成其他985大學時,變化的便不僅是頭銜,更是榮譽與物質的雙重損失。
對于學校而言,清北錄取人數是招生的金字招牌。重點高中的“威名”靠什么維持?答案往往是清北錄取人數。只有憑著清北錄取人數這張王牌,才能吸引一眾優質生源。倘若某所中學從“收獲滿滿”到突然“顆粒無收”,不但將迎接家長們的憤怒質疑,似乎還會成為學?!皼]落”的標志。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觀察網絡各方聲音,大多數家長與老師特別能理解“解散群聊”事件的涉事老師,因為從這個被解散的“清北團隊合作群”名稱,已能窺見初衷;而許多年輕學子卻有不同看法。幾方觀點的分歧,正映射著社會對教育、名校、專業、就業等問題的集體焦慮。
名校與專業孰輕孰重。與其在“好學校的差專業”與“差學校的好專業”間糾結,不如問問學子:心中摯愛是什么?長久理想是什么?其實,唯有熱愛才是持續的動力,無論是文理科,還是工科,社會都在與時俱進地創造廣泛崗位需求,關鍵在于個人是否有“金剛鉆”。
分數與素質誰是誰非。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才兼備固然好,但以德為先是基礎。但當社會完全以分數論英雄、以成敗論英雄時,就容易把學子當作“考試工具”,難以聽見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有統計顯示,很多名校學生認為學習沒有意義、人生沒有意義。當一個人患上“空心病”,比起分數,找到生活的意義、前行的方向,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掐尖與育才何去何從。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分之差就能淘汰上萬人。難道做錯一道題,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存在能力或價值的鴻溝嗎?作為大學錄取機制,這固然公平公正、無可厚非,但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學校還是家長,都不該忘記教育的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薄皞魇谥R、培育人才、塑造品德”三者缺一不可。
高考并非“人生句號”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讀名校是改變命運的重要路徑,也是社會人才流通的象征,更是對盡力奮斗的學生最直接的獎賞。但從社會輿論與價值認定來看,這幾個“不應該”值得反省。
名校不應該是成功的唯一評判標準。從全國平均數值來看,考上985大學的考生約占總體考生數量的2%,考上211大學的考生約占總體考生數量的5%,這注定是少數中的少數。我們可以為名校學子喝彩,但卻不能認定只有他們是成功者?!俺晒Α辈粦菃我换J知,成功的路也不應這么窄。
名校不應該是學子成長的終點。高中時常流傳“考上清北即抵達終點”的陳舊“謊言”。事實上,清北學子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社會認可度,恰恰是因為他們在大學階段保持刻苦努力的狀態,并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一考定終身”的年代早已過去,若名校畢業生工作許久,唯一拿得出手的還是母校名號,未免顯得蒼白。感恩母校的最好方式,莫過于“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
名校不應該占據社會的全部目光。每年在高考出分報志愿的時間段,名校話題總會霸屏網絡,這或許是人們“羨慕嫉妒恨”的本能。我們也需要對此降溫,不必過分炒作高考狀元或清北學子,“扁擔女孩劉燕”等身影也配得上輿論的目光。我們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自主選擇權,也要為自立自強、成長成才的向上力量點贊。
不必反復強化“考上清北=人生贏家”的單線敘事,人生漫長,高考只是一個逗號,考上大學更絕非句號,還有無數精彩的感嘆號,等著全力拼搏的年輕人用熱愛與堅持去書寫。
清北,名校,高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