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專區
您的位置: 長三角>>上海
汪品先院士:為地球譜寫春秋
2025年07月14日16:45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作者:張建松
小號 中號 大號

7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汪品先院士:為地球譜寫春秋》的報道。

以“地球系統科學升級版”為主題的第八屆地球科學系統大會,近日在上海召開。

在大會最后一天最后一場專題報告中,89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面對濟濟一堂的青年學者,飽含深情地說:“盧瑟福有句名言:所有的科學,要么是物理,即探索機制當偵探;要么是集郵,只看到現象的堆積。我從1955年開始學地質到現在整整70年,前35年做的都是集郵,后35年做的才是偵探,可惜我來不及破案了,這個任務就落在了你們身上。希望你們不要滿足于集郵,也要爭取當偵探。我們中國現在有這么好的條件,如果有一批有志之士來做地球的偵探兵,我們就有希望在中國實現在地球科學的突破,建立中國學派。”

汪院士的精彩報告和語重心長的話語,贏得了全場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正在與病魔艱苦纏斗的他,專門在醫院輸過血趕過來,身上還掛著膽液引流管,極為消瘦羸弱。他告訴本報記者:“如果還能給我兩三年時間,我準備寫4篇關于地球系統升級版新方向的文章,現在已經發表了第一篇。在這4篇文章基礎上,我要寫一個既有大量科學引文、又能夠為大眾看得懂的、我這輩子最難的一本書,這就是《地球春秋》。”

7月5日,汪品先院士參加第八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攝

“地球系統科學向何處去?我愿做一名吹哨人”

兩年一度的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是我國地球科學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綜合性學術研討會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地球科學工作者匯聚一堂,研討當今最前沿的地學科研進展,以促進學科交叉,橫跨圈層、穿越時空,推動海陸結合、古今結合、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以及科學與技術的結合。

第八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共設置10大主題、84個專題,與會者達2000多人。汪品先院士最新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文章《地球科學向何處去?——地球春秋之一》,被印發給與會者。他號召大家廣泛討論,并設微信公眾平臺接受提問。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變化研究,堪稱20世紀科學界最大的亮點之一。為了追蹤人類排放碳的去向,科學界從大氣、海洋到植被、土壤,進行了空前的大清查。研究結果一方面引發了氣候政治的國際斗爭,另一方面也掀起了學術高潮,誕生了“地球系統科學”新領域。

經過40多年發展,地球系統科學出現了兩種不同方向:一種以美國科學院報告“下一代地球系統科學”為代表,主張以人類尺度為中心,重點研究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關系;另一種是我國多數學者的主張,要在地球本身的尺度上探索其演變的自然規律,人類尺度的過程只是研究內容的一部分。

“地球系統科學向何處去?目前我國科學界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因此我愿做一名吹哨人,在肯定人類尺度研究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提醒我國學術界不必盲目尾隨海外主流。”汪品先說,“如果認為在如今的地球系統變化中,人類已經成為主角,因而忽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那將是盲人瞎馬,把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引向危險的誤區。”

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正面臨著新的變革。近70年來航天科技顛覆性的新發現,震撼了整個學術界的宇宙觀。深部物理探測與高溫高壓實驗的成功,展現了從地心到地面、地球系統運作的全景。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學的突飛猛進,將生命科學提升到化學機理的新水平。如今的學術界,已經可以沖出表層,去探索地球系統演變的源頭。借助相鄰學科突破的東風,走出表層,超越自我,從現象觀測走向機理探索,將地球系統科學進行“升級”。

汪品先的觀點得到了許多與會專家贊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雅特聘教授周力平說:“這次大會提出地球系統科學升級版很及時。地球系統科學這個名詞雖然不是我們首先提出的,但是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探究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效應這一地球科學研究的思路,特別符合我國學者用整體觀思考問題的習慣。”

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張瑤說:“我覺得將來的地球系統科學的升級版,應該更加全面地去強化多個圈層的相互耦合。不僅包括不同平行圈層之間的耦合,還應包括縱深上全鏈條知識的耦合。當然,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特別需要像地球系統科學大會這樣的平臺,給大家創造了一個機會——做宇宙研究的、做海洋研究的、做地質研究的、做生命研究的、做進化研究的……大家都能聚在一起互相探討,互相理解對方的科學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形成一個縱深上‘全耦合’的學術思想出來。”

“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界具有驚人的問鼎國際高峰的潛力”

事實上,我國科學家思考下一步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方向已有多年。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其中就包括“地球系統科學(能源、環境和氣候)”項目。汪品先帶領全國50多家單位科學家編寫了《中國地球系統科學2035發展戰略》,聚焦“重新認識海洋碳泵”“水循環及其軌道驅動”“東亞—西太的海陸銜接”三大方向,前瞻性提出一系列需要研究的專題。

“這次戰略研究雖然為時不長、規模不大,但卻發現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界具有驚人的問鼎國際高峰的潛力。”汪品先說,“中國地學界在氣候環境和構造演變兩大方面,都有豐富的學術積累和很高的國際聲譽,近年來又提出了一些帶有突破性的新觀點和新假說,而且都具有跨學科、跨圈層、跨越時間尺度的特色。如果不同學科的地球科學家能夠聯合起來,瞄準若干重大問題共同努力,中國就有可能實現科學突破,作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貢獻。”

與實證科學相比,地球科學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區性。誕生于歐美的現代地球科學,往往帶有地區性的“胎記”。有些位居國際主流的“經典”認識,其實不一定具有全球的普適性,有待以科學創新的精神重新審視。

汪品先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地球科學習慣于追隨和仿效,現在要求在追隨先進的同時鼓勵獨立探索,分析自身的自然特色和科學長處,轉換發展模式,甚至建立自具特色的中國學派。

例如,我國南海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按照原來國際流行的模式,南海深海盆的張裂歸因于被動大陸的非火山型裂谷作用,與北大西洋的伊比利亞-東加拿大紐芬蘭共軛邊緣相似。但是由我國學者主持的大洋鉆探得到的結果,否定了前人的推論,提出了海盆成因“板緣張裂”的新假說,其與大西洋的“板內張裂”分屬威爾遜旋回的不同階段,是發生在大陸巖石圈不同部位的兩種不同類型。南海不是“小大西洋”!

不過,萬事開頭難,建立地球系統科學的“中國學派”不可能一蹴而就,將地球系統科學進行升級也需要循序漸進。汪品先建議,可先在國內舉辦一系列超大幅度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和爭論,力求在地學界取得共識,在天文、微生物等學界引起興趣;在國內交流初見成效的基礎上,積極走向國際,包括在國際學報上發表文章和組織國際學術交流等;從小型研討會開始,爭取涓涓之水匯成江河,盡早發起舉辦國際大會。

“打造海陸結合的新文明,這項任務歷史性落在中國人身上”

地球系統科學的本質是宇宙觀,其發展也是形成新文化的途徑。從科學到文化,也是汪品先院士近年來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他認為,人類文明的基礎是經濟。北半球季風區大河流域的農耕經濟,產生了大陸文明;地中海適于航海經商的愛琴海區,產生了海洋文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割兩大文明的經濟基礎正在消失,今天的中國就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大陸國家,已經變為海陸統籌的大國。

當前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在改變著社會經濟形式。在大陸上,機械化、智能化的農業,已經沒有“抱甕精神”的余地;機器人的出現,正在消除“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分野。在海洋上,人類很久以來是在海面上開發海洋,航海的目的是海洋彼岸的大陸,現在開始開發的是深海大洋的內部,需要在垂向上進入海洋。這樣發展的結果,大陸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界限已經不再清晰,劃分兩者的地理因素已經不再重要。

人類進入深海靠的是科技力量,岸線和港灣并不是決定條件。至于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發展,更是在把人類社會引向大家都不熟悉的遠方。與此相應,歷史上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劃分,必將被新的全球文明所替代,從而產生新一代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

“這對我們來說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場轉型正好遇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通過反思,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海洋基因,打造海陸結合的新文明,這項任務歷史性落在中國人身上。”汪品先說。


責任編輯:邱小宸
關鍵詞:

汪品先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男人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在线观看| 台湾swag在线观看|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国产91最新在线| 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大肚子孕妇交xxxgif|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1000部拍拍拍18免费网站| 极品美女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国产午夜精华免费|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女人被免费网站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短视频| 三级黄色毛片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一级特级女人18毛片免费视频|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视频| 国产高跟踩踏vk|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人妖互交videossex| 香蕉视频在线网址| 日本媚薬痉挛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电影一区二区| 98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月夜直播手机免费视频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