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景德鎮瑤里古鎮收門票致村民不滿,村民紛紛指引游客逃票一事,引起各方關注。
據極目新聞報道,一位自稱是瑤里村的居民發文稱,長期以來,除村內三座老建筑外,古鎮對所有人免費開放,村民日常通行和游客參觀都很方便。但從7月10日起,古鎮周邊設置了多個卡點,開始對進入古鎮的人員收費。瑤里景區運營公司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最近升級了管理,可能對村民出行造成影響,和村民產生了一點兒小矛盾,雙方正在溝通。
瑤里景區運營公司的解釋,顯然沒有打消當地居民、商戶和游客的疑慮,并且形成了現實中他們對收費的反對和抵制。瑤里古鎮的運營方,似乎依然對門票經濟有明顯的依賴,仿佛失去或減少了門票收入,就不知道該如何辦。這種狀況多少與更多景區向體驗經濟轉型,致力于創新經營模式的形勢有點兒格格不入。
當前,傳統的“圈地賣票”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階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要求。成功的古鎮經營應該著眼于打造完整的文旅生態圈,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和增值服務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游客體驗、商業效益和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如何讓本地居民真正分享旅游發展的紅利,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
這方面有不少案例可以借鑒。浙江湖州的南潯古鎮通過“全域住宿、全景免費”策略,將游客引流至住宿和二次消費,餐飲、游船、文化體驗等產業鏈迅速完善,最終實現收入結構的優化。南潯的經驗表明,門票減免并非單純讓利,而是倒逼景區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業態,從而激發更大的消費潛力。
事實上,旅游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南潯古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對當地居民利益的重視。免票政策不僅讓游客增多,也讓本地商業受益。
隨著客流增長,當地強化了景區管理,改善了基礎設施,也提升了營商環境,由此所帶來的整體旅游業的提升效果顯著。這種“主客共生”的模式,讓居民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從而增強了社區的活力和旅游的可持續性。
與南潯古鎮相比,景德鎮瑤里古鎮依然固守著傳統的收費模式,其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都相對滯后。而且,瑤里古鎮緊盯門票收益,對居民和商戶的利益重視不夠,已經導致抵觸和沖突的出現。
還要看到,居民對旅游的態度是動態變化的,如果未能平衡好利益分配,即便居民在初期支持,也可能轉為抵觸。有研究表明,在旅游業飽和型社區,原住民往往對游客激增帶來的物價上漲、交通擁堵和噪聲污染表示不滿,甚至產生敵意。
而旅游業實現型社區則因收益的廣泛分配,居民對旅游持正面態度。瑤里古鎮若仍以門票為唯一收入來源,而非通過多元業態增加居民收益,那么居民的配合度或將持續降低,最終影響目的地的體驗和口碑。
顯然,要達成多方的共贏,瑤里古鎮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協調,主動合作,鼓勵居民更多地參與到民宿、導覽、文創等旅游服務中,在商業模式中形成專門安排,確保收益共享。
其次要平衡文化保護傳承與商業利益的關系。追尋適度的商業化,不要陷入過度商業化的泥潭。還要豐富在地文化體驗,探索和開發獨具瑤里特色的文化載體和活動,以差異化體驗增強游客黏性,提升游客停留時長和消費體驗,在“二次消費”上做文章,減少對門票經濟的依賴。
古鎮旅游的未來,絕不僅是售賣門票,而是能否成為游客生活記憶的一部分。景區運營方與其糾結是否應該收費,不如思考如何以小而精、小而美和小而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讓游客“愿意留下來消費”。只有跳出“門票經濟”的窠臼,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古鎮旅游,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