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張局,現在做抖音”,如此介紹,被短視頻博主“張先生(原公務員)”以黑體大紅字樣標注在從今年6月初至今發布的11個短視頻的顯著位置,其視頻內容基本上是在街頭跳躍的鏡頭。公開信息顯示,這名博主的現實身份為河北衡水某縣民政局原副局長張某,之所以成了“原副局長”,是因為其犯罪落馬了。到記者發稿時,該博主賬號已被封,其賬號變成一串數字,作品已下架。(7月12日《法治日報》)
張某的賬號以“原公務員”為賣點,刻意回避其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被判刑的事實。這種表述是典型的“文字游戲”——易讓公眾將“原公務員”誤解為正常離職或退休,而非犯罪開除。這種誤導性標簽,本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消費政府公信力。更諷刺的是,其視頻內容空洞,僅靠“前副局長”身份吸睛,既無才藝輸出,也無正向價值,純粹將公職身份異化為流量密碼。
公務員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其言行代表國家機關形象,即便離職,仍需恪守職業道德。按照相關規定,公職人員不得以職務身份為商業活動背書。張某的行為卻與之相悖:通過突出“前官員”的標簽吸引關注,直播中甚至以“刷禮物戲耍”等方式迎合低俗互動,進一步消解公職嚴肅性。正如網友所言,“他的流量是靠抹黑單位獲得的,而非真實才藝或悔改誠意”。這種將公權力殘余價值變現的行為,不僅違背《公務員法》的廉潔要求,更挑戰社會公序良俗。
當前,網信部門正大力整治假冒仿冒“自媒體”,僅近期便處置違規賬號3008個。張某的賬號雖未直接假冒機構,但其利用前公職身份引流,內容低質且可能衍生商業推廣,已觸碰《廣告法》禁止“使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形象”的紅線。平臺依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封禁其賬號,既是對用戶反饋的響應,也是履行主體責任、凈化網絡空間的必要舉措。
簡而言之,這場流量狂歡的背后,是前公職人員利用身份標簽博眼球的投機行為,既違背職業道德,又損害公職形象。平臺對其賬號的封禁,正是對這類濫用公信力行為的必要糾偏。
張某的案例警示我們:公職人員的身份榮譽與社會信任不容濫用。無論是在職還是離職,公職人員都應以更高標準約束自身,而非將昔日光環作為牟利工具。平臺的封禁絕非“冤枉”,而是對公序良俗的捍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網絡空間真正清朗起來。
公職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