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京東集團正式宣布上線外賣服務。7月,外賣價格戰再度升溫。淘寶閃購、美團紛紛放出“滿25減21”“滿25減20”等大額無門檻外賣紅包券,部分商品甚至“0元購”,京東外賣則宣布正式啟動“雙百計劃”,投入超百億元扶持品質商家。
曾被認為格局已定的外賣行業,一夜之間上演了從“卷不動”到“殺瘋了”的劇變。
有觀察者認為,這場史詩級外賣大戰,正在重塑中國消費市場的底層邏輯,即時零售成為激發消費潛力的新引擎,形成規模巨大的藍海市場。
補貼大戰從表象上看,是對即時零售市場、電商業務與流量入口的爭奪,是平臺之間供應鏈管理能力、技術與運營能力的較量,但實質仍是變相價格戰。
而這種“卷”的方式,早在共享經濟時代便埋下伏筆。2017年,摩拜與ofo將共享單車價格壓至0.5元/半小時,隨后ofo因資金鏈斷裂,最終倒閉,摩拜被美團收購,共享單車市場被幾家巨頭瓜分。2024年,哈啰、青桔等品牌在多地調價,1小時騎行費用從4.5元漲至5.5元,用戶直呼共享單車成“價格刺客”。
巨資引流、跑馬圈地、贏家通吃……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到網約車,互聯網的商戰打法是如此相似。
當市場情緒空前高漲,幾乎人人下場“薅羊毛”時,有心人不妨多問一句,錢從哪里來?
目前看來,商家薄利多銷,騎手訂單數上漲,消費者樂于搶券“買買買”,幾方似乎都樂見其成。超低價或許一時讓消費者得利、商家漲單、騎手增收。但“爆單”效應也容易造成非理性消費、客單利潤攤薄、商品與配送服務質量降低等現象。
向下“卷”價格,不如在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變革,需要內生動力;轉型,離不開轉變思路。
如今,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外賣江湖風起云涌。優秀的公司只會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才能贏得人心。外賣江湖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構評價體系,實現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轉型。
探索“全職+眾包”雙軌制,保障騎手合法權益,降低人員流失率;通過整合供應鏈體系,降低原料損耗率,讓利于商家和消費者;利用智能算法動態調整傭金和配送費用,保證合理利潤……
共享經濟從來不是零和博弈,而應生態共建共享。商業的意義,終究要回歸人的價值。當平臺真正將騎手和商家視為伙伴時,當更加高效的資源整合替代簡單粗暴的補貼時,行業才能跳出“燒錢—壟斷—收割”的循環。
畢竟,“0元購”難以為繼,跳出一城一池、一時一地的拉鋸爭奪,在更廣闊天地謀篇布局、創新創業,讓商家有利潤、騎手有保障、消費者放心買,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多方共贏,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外賣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