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在給學生上剪紙課。受訪者供圖
劉卓在指導工人日報記者張世光(左)剪紙。王家培 攝
這是一個異常安靜的課堂。互相交流多是用手語。
這堂課的主講老師、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劉卓在教室里來回穿梭,對學生們進行一對一指導。
劉卓是綏化學院剪紙藝術設計與創新工作室主任,從小就跟著姥姥、媽媽學習剪紙的他,作為特殊人才留校任教后,從2012年開始教授《中國剪紙》這門全校公共選修課。
“選課時幾乎‘一秒售空’。”綏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2024級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馬婧貽在大一就“搶”到了這門課,她形容“感覺像是中了彩票”。
2008年,綏化學院開始招收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學生。2013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聽障學生。也是從那一年開始,劉卓承擔起了給聽障學生上剪紙課的教學任務。
“這是‘大家好’,這是‘你真棒’。”上課前,記者跟劉卓學習了幾個簡單的手語。劉老師特別強調,在打出“你真棒”的手語時,一定要注意手上動作的力度和眼神、點頭、微笑的協調配合,要讓同學們感到是在發自內心地表揚他。
為了給聽障學生上好課,綏化學院每年都要組織老師學習手語,想要不斷提升手語水平的劉卓經常會選擇“重修”。
對于實在想不起來或者不會用手語表達的內容,劉卓在上課時會用支架把手機擺在學生面前,通過“語音轉文字”的方式讓同學們看懂他要說的內容。“這樣也可以解放我的雙手,不影響我給同學們剪紙示范。”劉卓解釋說。
“來,大家看我,上課了……”劉卓一邊說一邊用大幅度的動作拍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一些沒有看他的孩子,劉卓會走到他們面前擺擺手,引起對方的關注。
這一天的上課內容主要圍繞畫稿設計進行。
“這些孩子已經大二了,他們現在不僅要會剪紙,還要學會設計。”安靜的教室里,只有在不同座位中間穿梭的劉卓在一邊比劃一邊說話時發出聲音。
“我特別喜歡上劉卓老師的課。”藝術設計學院2023級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許金亮用手語告訴記者,“剪紙給他帶來了很多快樂,這項藝術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教室里,每位學生都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里面夾著他們從第一堂課到現在剪過的所有作品。月牙紋、太陽紋、水滴紋、柳葉紋……從簡單的基本紋樣開始,到后來的囍字、花朵、動物等精細復雜圖案,每一個筆記本都記錄著孩子們剪紙技藝的蛻變過程。
曾經,一個叫郭志濤的孩子也有這樣一個筆記本。
和別人的筆記本不同,郭志濤本子的黃色封面上有幾條“扎眼”的白色涂改液痕跡。涂改后的封面上寫著“剪紙”兩個字。
“當時,他根本沒想好好上這門課,所以隨便找了一個舊筆記本,涂抹掉之前的課程名就拿來用了。”劉卓告訴記者,郭志濤同時患有二級腦癱和聽障,不僅聽不到聲音,且肢體活動嚴重受限,手指僵硬,無法自如地使用剪刀。
“他第一次來上課就跟我提出,想讓別人幫他剪一個作品‘充當’期末作業。”劉卓并沒有答應他,“我覺得如果答應他,就是在憐憫他。命運已經向他提出了挑戰,他不可能一輩子都靠別人的憐憫活著。”
于是,劉卓對郭志濤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剪好,我愿意陪著你一起試試。”
“老師,如果你瞧得起我,我就試試。”郭志濤說出了這句讓劉卓感到很“扎心”的話。也是這句話,激發了劉卓的斗志。此后的課堂上,每次輔導完別的學生,劉卓都會在郭志濤身旁坐下,手把手地教他。
“有一次,我給他畫了一條直線,讓他把這條線剪完。”劉卓形容說,“那幾乎是我人生最長的一條線,他剪的時候,我的心都懸在了嗓子眼兒。”
隨著最后一剪的完成,郭志濤會剪直線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他順利剪出了一個五角星,并把它送給了劉卓。至今,這個作品還掛在劉卓工作室的展廳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郭志濤悄悄給剪紙課換了一個新的筆記本。
“您的耐心、責任心、愛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更讓我感動的是您讓我參加省里的比賽,太不可思議了……為了不讓您失望,我只能全力做到最好。”這是期末考試后,郭志濤用自己并不靈活的雙手寫給劉卓的感謝信。這3頁感謝信被劉卓小心塑封起來,和自己的上百本證書存放在一起。
“人們常說,上天給一個人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但是,這扇窗并不會自己跑過來,得有人幫孩子們找到這扇窗。”劉卓說,“我愿意成為幫孩子們找到并且打開窗子的那個人。”
采訪手記
從業21年,我很少在采訪時落淚。一方面是職業要求使然,另外也是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這一次跟著劉卓老師“上班”,眼淚卻“無法阻擋”地流了下來。
流淚是因為那些聽障學生“說話”時的狀態。一個女孩勉強能發出一些聲音,我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勁辨別才能聽清她在說什么。還有一個男孩完全不會發聲,全程用手語表達。當他們陽光燦爛的笑臉與含混不清甚至無聲的表達形成鮮明對比時,我們情不自禁感慨命運的不公。
流淚也是因為劉卓的堅守。教聽障學生剪紙,真的很難。10余年來,劉卓從學習手語開始,一點點摸索與聽障學生交流的方法,用剪紙這門古老的藝術,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融入社會的窗子。
采訪時,我們想拍攝聽障學生展示剪紙作品的鏡頭,當我們隨機邀請了兩位同學拍攝后,其他同學也紛紛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期待被邀請入鏡。那一刻,我們終于明白,這些剪紙作品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課程作業,更是他們被社會接納、認可的“通行證”,讓他們更有前進的勇氣和底氣。于是,我們決定給每一位聽障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
劉卓的工作室,掛滿了聽障學生創作的剪紙作品,他自己數以百計的證書卻一張都沒有展示,而是“深藏”在一個書柜里。這“一顯一隱”之中,是一位老師甘于奉獻、甘為人梯的情懷,也是一名勞模不浮躁、真熱愛、非功利的時代風采。
劉卓,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