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記者 侯欣穎/攝)
周乾,1975年出生于湖南茶陵縣,古建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先后出版《太和殿》《故宮建筑細探》等。新近出版《故宮里的神獸》引發關注。
1925年10月10日,午后二時,故宮博物院的開幕典禮在乾清門內舉行。從這天起,所謂的“紫禁城”不復存在,昔日的皇家宮闕走進大眾視野。
屋頂建筑上的狻猊。
百年來,關于這座隱秘宮殿以及其中的稀世文物,人們怎么也說不完、聽不膩、看不厭。“一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獬豸八押魚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光是金鑾殿上的“五脊六獸”,細細考證起來也是一項龐大繁瑣的工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這兩年就在埋頭做這方面的研究。不久前,他把研究成果匯總整理,出版了《故宮里的神獸》一書。
故宮九龍壁正龍。
宮里的事兒還是應該聽“宮里的人”講。周乾在故宮已工作20多年,“剛開始做古建筑的安全評估和科學保護。慢慢地,在與古建筑的接觸中,對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有了許多感悟和理解。”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近年來,他逐漸從學術勘探中抬首,開始將自己多年的實踐與思考寫到書里,說給“對故宮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每一個人”。
2021年出版的《太和殿》一書,窺一殿而知萬殿;而后的《故宮建筑細探》,則打開了宮里的三交六椀菱花紋門窗,讓金磚曬曬太陽,給榫卯揉揉筋骨,將紫禁城中的古建秘密和盤托出;這次《故宮里的神獸》,活脫脫一幅“600年神獸圖鑒”,從故宮中的龍生九子講到太和殿門前的銅獅,從琉璃瓦上的烏鴉講到慈禧懷中的京巴……他將宮里的“神奇動物”一一言說,借用動物們的眼睛看宮里的人和事,莊嚴肅穆的皇宮變得別有生機。
以下是《環球人物》記者與周乾的對話。
龍鳳與烏鴉
《環球人物》:您是在什么契機下開始關注宮里的神獸的?
周乾:我最開始做故宮歷史文化科普就和神獸有關。那是2015年5月的一個上午,我推著自行車路過午門北廣場,無意間看到導游正在講解太和門屋脊上的神獸,就豎起耳朵想學習學習。只聽導游煞有介事地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在一起做游戲,累了就落在屋頂上,變成了神獸。”說脊獸是神仙變的,這太離譜兒了。脊獸的真實作用是保護屋脊上的鐵釘不被銹蝕,而屋脊使用鐵釘的目的,是為了固定瓦件,避免其下滑。
這種講解是不負責任的。你想,每年那么多游客帶著興趣和求知欲來故宮,他們想聽的是真實的故宮故事,而不是隨意編纂、道聽途說的傳言。用簡單真實的例證,解答公眾關心的問題,一直是我做科普的初心,也是這次寫作《故宮里的神獸》的目的。
《環球人物》:《故宮里的神獸》第一章寫的是“強政神獸”,書里寫“太和殿裝飾有1萬多條龍”,這是真的嗎?
周乾:1萬多條龍,這個不是我數的。之前有位老前輩數的,并且在《紫禁城》期刊上發表了文章,我是引用文章里的數據。我曾參與過太和殿的幾次大修,對它的構造有一定了解。我注意到,太和殿的龍的確無處不在。比如說,太和殿寶座兩側有6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條體型碩大的蟠龍;寶座本身為髹金漆云龍紋裝飾,上面有13條金龍分別盤繞于椅背上,形態各異;寶座上方又有藻井,藻井頂部中心,一條蟠龍口含軒轅鏡,雙目圓瞪,張牙舞爪;太和殿古建筑的彩畫上也有著各種形式的龍紋……
作為故宮核心建筑,太和殿裝飾龍紋反映了古代帝王對龍的崇拜,以及通過龍來鞏固政權的意愿。
《環球人物》:“強政神獸”中還提到了鳳,一般皇家建筑中龍圖騰高于鳳圖騰,有例外嗎?
周乾:皇家建筑中,鳳紋一般與龍紋組合出現,龍紋在中心,鳳紋在四周,或者龍紋在上,鳳紋在下。但在定東陵慈禧陵,我們發現這里的龍鳳紋丹陛石為“龍在下,鳳在上”,反映慈禧太后地位高于當時的(光緒)皇帝。不僅如此,慈禧陵前的69塊漢白玉板處處雕成“鳳引龍追”,74根望柱頭打破歷史上一龍一鳳的格式,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的兩度垂簾聽政。
《環球人物》:“強政神獸”里還寫到烏鴉,故宮的烏鴉有什么特殊寓意?
周乾:故宮大殿屋頂上、室外廣場地面上,都可以看到烏鴉,且在游客較少的區域尤為多。由于烏鴉一身黑,很多人產生了不好的想法,甚至有人把故宮內的烏鴉與鬼怪傳說、靈異事件聯系起來。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
故宮內的烏鴉,與清朝滿族統治者信奉的薩滿教密切相關。烏鴉被視為薩滿教的“神鳥”。清宮薩滿祭祀活動形式繁多,在每年正月初三、七月初一的立桿大祭,以及正月初四、其他每月初二的祭天儀式中,烏鴉便充當著重要角色。溥儀的堂兄弟溥佳曾專門寫文章,記錄了在坤寧宮看過的兩次“跳大神”(薩滿祭祀儀式)——當時,他就看到殿外東南角立著一根楠木神桿,上面有一個碗形的東西,內置五谷雜糧,說是專供“神鳥”烏鴉吃的。
異獸數不勝數
《環球人物》:除去與政治關系密切的神獸外,宮里還有“消災神獸”,比如獅子。故宮的石獅子有哪些故事?
斷虹橋上的“護襠獅”。
周乾:要說故宮石獅子,故事流傳最廣的那只,位于西華門區域的斷虹橋上。橋上有形態各異的石獅子,由南向北數第四只“赫赫有名”,它一手抓著頭發,一手護著襠部,表情痛苦,常被稱作“護襠獅”。據傳與道光帝的大阿哥奕緯有關。
奕緯母親出身低微,他自幼性格頑劣、桀驁不馴,道光帝一直不是很喜歡他。道光十一年四月二十,奕緯在上書房學習時走神了,老師對他說,你現在要好好學習,以后就能當個有作為的好皇帝。沒想到奕緯一聽就不高興了,回答說,我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你。老師聽了非常害怕,連忙向道光皇帝稟告了這件事。道光皇帝一聽,勃然大怒,讓人把奕緯叫到跟前來。奕緯高高興興地面見父皇,道光皇帝見到他,氣不打一處來,沖上去狠狠地踹了一腳,沒想到這一腳不偏不倚,恰恰踹在奕緯的襠部。奕緯當場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幾個月后便去世了,年僅23歲。此后,每次道光帝路過斷虹橋,看見“護襠獅”,猶如奕緯當年被踢死的樣子,都會勾起無盡的痛苦和對往事的悔恨。為避免觸景傷情,他下令用一塊紅布蓋住護襠獅,并盡可能不再從西華門出入。
《環球人物》:書里還提到了“納福神獸”,它們一般出現在哪些地方?
儲秀宮前的銅鹿。
周乾:古代帝王和百姓一樣,都希望有祥瑞的兆頭降臨。故宮內廷建筑也多有納福神獸的造像,淡化了紫禁城莊重威嚴的氛圍,增添了一絲輕松雅致的情趣。比如儲秀宮前的銅鹿代表愛情、長壽、祥瑞之意;慈寧門前的金麒麟表達了皇帝對住在慈寧宮的母輩們寬仁、善良品德的贊美之意;還有御花園石子路面的神獸像,上面十二生肖的形象栩栩如生。
《環球人物》:宮里還有哪些稀有的“神奇動物”?
周乾:故宮里的異獸數不勝數,目之所及皆是“神奇動物”。我們去故宮參觀時,會發現很多大門中間有一對銅質小獸紋像,它叫做椒圖,有文獻記載它性格沉悶保守,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所以古人將它用在門上,鎮守宅院。在宮里的瓷器香爐、屋頂建筑上,還有一種異獸叫做狻猊,有文獻記載它喜歡靜坐,也喜歡煙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把鐵柄鯊魚皮鞘輔德劍,劍柄吞口處鏤刻著睚眥紋,因為睚眥好勇善斗、嗜血嗜殺,所以成了護衛古代帝王克殺敵對者的鎮物。
寂寂深宮,萬物有靈
《環球人物》:明清兩代宮里寵物之風盛行,古代帝王和愛寵都有哪些故事?
周乾:紫禁城有種類繁多的寵物,蟋蟀、鴿子、狗、貓等動物,都是明清皇室的心頭好。好斗蟋蟀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最為典型。即位時已27歲的宣宗,日夜在宮中用草棍挑逗蟋蟀,令其互斗以取樂。這一民間游戲,在宣宗手中被玩到了極致。據明代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記載:明宣宗曾嫌北京一帶土質瘠弱,養不出好蟋蟀,便特地派宦官到土地肥沃的蘇州去采辦優質蟋蟀,還密令蘇州知府從中協助。結果江南百姓不得不到處翻墻倒瓦、鏟草挖土以尋蟋蟀,不能親自找尋便紛紛出錢搶購,導致蟋蟀的價格猛漲十倍。
雍正帝愛狗,這位日理萬機的皇帝喜歡給自己的愛犬做“cosplay(角色扮演)”。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曾下令給自己的愛犬“造化”做麒麟服、老虎服各一件,做獅子服兩件,且要求用鼠皮做。此外,貓也“寵冠后宮”。《清代文書檔案圖鑒》中有《貓冊》和《犬冊》,記載了紫禁城所養寵物貓、寵物狗的名字和生卒日期,這些寵物幾乎被看作皇室家族一員,每個月還有俸銀可拿。
《環球人物》:和宮里的神獸們打交道這么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乾:有個坊間流傳的小故事,說乾隆皇帝睡覺時枕頭旁邊要擺兩本書:一本書叫做《清宮獸譜》,是宮廷畫師們畫的各種動物繪畫;還有一本書叫《海錯圖》,是宮廷畫師聶璜畫的海底動物。盡管這個故事沒有任何史料依據,但可反映皇帝和老百姓一樣,他們也喜歡動物。寂寂深宮,萬物有靈,這些小動物或多或少地給那些長居于宮墻之內的人們,帶來過片刻的溫暖與慰藉。神獸不語,但透過它們還是能看到歷史的裊裊云煙,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與多彩。
故宮,神獸,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