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這個暑假,對于不少大學生來說,“考駕照”依舊是熱門選擇,不過,考無人機執照風頭更勁。媒體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多家無人機“飛手”培訓機構招生火爆,00后成主體,不少剛達報考年齡資格線的學生“卡線”報名學習。
十多年前,汽車普及讓駕駛成為一種通用技能,考駕照大有成人禮的意味。現今,年輕人競相考證當“飛手”,將其視作擁抱人生新階段的標志。從學駕照到當“飛手”,不僅是個人興趣選擇的轉換,更折射出社會的變遷。
這兩年,低空經濟加速起飛,無人機的應用場景日益廣泛,已滲入農業、電力、水利、植保等多個領域,作為低空經濟中的核心職業,無人機“飛手”陡然走俏。與此同時,無人機技術日益大眾化,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使得“飛行”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具備了成為一種新基礎能力的條件和可能。然而現實的另一面是,我國無人機“飛手”緊缺,據有關部門測算,人才缺口或高達100萬人。
正是嗅到了人才供需失衡間蘊藏的巨大機遇,不少年輕人投身這一新技能的學習中。無人機駕駛員、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等越來越多“飛起來”的崗位被官方蓋章認定為“新職業”,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學習新技能的熱情。職業技術標準的進一步明確,使得“學飛”技能能夠被量化,在人才市場能夠被更清晰地識別和流通。
有從業者觀察發現,相比過去,無人機飛手考證群體發生深刻變化,過去以公安、消防等部門為主,現在則是在校生和跨專業求職者成為主力。對于該群體來說,“考飛”進行技能儲備的意味更加明顯——既然未來低空經濟是大勢所趨,復合技能是對人才的新要求,那么多一門技能傍身也就意味著在人才市場更強的競爭力和適應性。年輕人有技能更新和升級的意識與熱情,無疑值得鼓勵和呵護。作為未來各行各業的有生力量,他們技能水平的普遍提升將為小至企業、大至行業乃至國家的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注入強勁的動能。
眼下,資金跑步入場,無人機培訓機構快速增長,新入局者越來越多,難免泥沙俱下,出現“套路”招生、貨不對版、惡意營銷、虛假宣傳等問題。這些亂象將消耗人們的學習熱情,不及預期的收獲也將沖擊他們對新職業的想象與信心,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因此,有關部門需精準發力,加強監管與引導,為年輕人掌握新技能掃清“跑道”。
另外,一證在手并不意味著就業無憂,要想真正吃到新技能的甜頭,考證只是第一步,未來還需要科學的職業規劃和一定的經驗積累。如何支撐新技能的持續發展?有賴于多方主體搭建好“考證后時期”的服務橋梁。比如,相關的企業是否可以考慮推出可行的實習進階計劃,提供更多技能實操的機會?再比如,職業院校是否可以與一些培訓機構通力合作,開發延伸課程,讓技能提升有章可循?又比如,行業協會是否可以搭建“飛手”們交流互動的平臺,通過打比賽、做公益項目等,讓技能有更多落地的機會,營造濃厚的技能學習氛圍?唯有暢通這些鏈路,新技能才能真正成為成長的階梯,拓寬職業賽道,創造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飛手”,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