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萍鄉武功山海拔1600米的高山草甸之上,23歲的朱劍鋒正引領著他的第200單客戶向金頂勇敢進發。這位專業的“陪爬”從業者,不僅需精心規劃路線、協助客戶背包,還需隨時為客戶提供按摩、背娃以及心理鼓勵等全方位服務。這項新型旅游服務,于今年暑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僅在6月份,朱劍鋒的團隊便完成了29天的陪爬訂單。武功山景區上半年接待的262.85萬人次游客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為這種蘊含“情緒價值”的服務買單。
“陪爬”服務的迅速走紅,絕非偶然。這反映出了新一代消費者對旅游體驗的全新定義。與傳統導游不同,“陪爬”者所提供的遠不止路線指引,更多的是情感陪伴與個性化支持。朱劍鋒團隊中20余名“00后”從業者的實踐表明,當代旅游服務正經歷在落實標準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人性化發展。正如湖北恩施大峽谷所嘗試的“聊天式講解”與“鼓勵式爬山”所揭示的:現代游客所追求的,不僅是終點的到達,更是在這一過程中被看見、被理解、被賦能。
變革背后,是深刻的代際更替。武功山游客量的增長,與年輕群體成為旅游市場的主力軍有關。他們既渴望挑戰“特種兵式旅游”的極限,又需要專業支持來彌補體能上的差距;既追求獨立探索的自由,又難以抗拒社交陪伴的溫馨。這種復雜心理催生了新型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當情緒價值成為可量化的商品時,供給側改革已迫在眉睫。
然而,行業的爆發式增長也暴露出一些隱憂。目前,絕大多數的“陪爬”服務仍處于個體經營狀態,通過社交平臺完成的非標準化交易隱藏著諸多風險。對此,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設計,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此外,將“陪爬”視為傳統導游的升級版而非替代品,或許能為行業規范提供新的思路。這意味著,既要保留個性化服務的靈活性,又要建立起從業資質、服務標準、安全保障等基礎框架。一方面,通過政策松綁激活靈活就業潛力,允許本地居民經報備后提供合規服務;另一方面,建立行業標準與服務規范,明確從業資質、價格指導、合同范本等基準,強化平臺監管與信用體系建設,為“私人陪游”劃出紅線。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陪爬經濟”的崛起,折射出服務業的范式轉移。當武功山的游客愿意為一句鼓勵、一次攙扶付費時,本質上是在為“被重視感”定價。隨著年輕一代成為旅游市場的主力軍,個性化旅游服務的需求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陪爬”服務精準填補了傳統導游服務與自主登山體驗之間的空白,既保留了游客的探索自由,又提供了必要的專業支持。這種介于標準化服務與自助服務之間的“第三種選擇”,有助于重塑行業價值坐標系。
站在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既不應將“陪爬”簡單視作消費主義的泡沫,也不應放任其野蠻生長。當景區管理者、從業者與監管部門都能深刻理解“情緒價值”背后的真實訴求時,旅游業方能完成從“提供風景”到“提供體驗”的質變,也只有完成如此質變,更多像朱劍鋒這樣的年輕人才能在幫助他人登頂的同時,更好實現人生價值。
“陪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