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作出的關鍵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組織和動員有志于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做一番作為的干部到西部地區來,努力在艱苦條件下、在攻堅克難中使自己成長為可以擔當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干部?!蹦贻p掛職干部作為這一戰略實踐的“排頭兵”,在跨越山海的協作中,既是政策落地的執行者,更是自我淬煉的成長者,進而實現從掛職歷練到成才擔當的蛻變。
風雪鑄脊梁,在“海拔差”中磨煉精神境界。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黃土高坡,年輕干部首先要面對的是地理環境與生活條件的“海拔差”。不少年輕干部初到掛職地,會遭遇失眠、頭痛等高原反應,會因飲食差異、語言隔閡感到不適,這些“成長的陣痛”恰恰是青春蛻變的起點。
年輕干部如何在“海拔差”中站穩腳跟?關鍵是要破除 過客心態,樹牢主人翁意識。要以“自找苦吃”的自覺,把風雪當作“必修課”,在徒步走訪牧區、夜宿山村調研中,褪去“嬌驕二氣”。要以“向難而行”的銳氣,把高原當作“練兵場”,在參與各項急難險重任務和重點工作中,錘煉“硬脊梁”。更要以“青春向黨”的堅定,在與老黨員、老支書的交流中,讀懂“扎根邊疆、奉獻一生”的赤誠,讓“國之大者”的信念在雪域陽光下愈發堅定。這種淬煉,讓年輕干部的青春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沉潛;少了些小我,多了些大
因地破難題,在“發展差”中鍛造治理能力。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對年輕干部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提升本領的“富礦”。年輕干部思維活躍、善于學習,帶著東部的先進理念來到西部,卻不能簡單“復制粘貼”——如何讓電商直播適配山區物流?怎樣讓數字化治理融入民族村寨?這些問題的破解,正是年輕干部成長的“催化劑”。
年輕干部要在“發展差”中練就真本領,需把握三個關鍵:一是善用“跨界思維”。發揮年輕人熟悉新媒體、懂技術的優勢,把東部的數字經驗與西部的特色物產結合,比如搭建“云端助農”平臺,讓大山里的菌菇、果園里的鮮果通過直播走向全國;用數字化工具梳理民情臺賬,讓村務管理更精準高效。二是錘煉“轉化能力”。將書本上的鄉村振興理論、城市治理知識,轉化為符合當地實際的“土辦法”,比如把“楓橋經驗”轉化為適合民族地區的矛盾調解機制,讓先進理念落地時“水土服”。三是永葆“空杯心態”。放下“高學歷”“東部來的”架子,拜當地干部群眾為師,學習他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的工作智慧、治理經驗,在問計于民中彌補實踐短板。這種在差異中學習、在問題中突破的過程,讓年輕干部的本領從“紙上談兵”變為“真槍實彈”。
山海共潮生,在“時空差”中厚植為民情懷。東部的現代化節奏與西部的發展步伐之間的“時空差”,本質上是不同發展階段民生需求的差異映射。東西部協作的落腳點,始終是讓各地區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年輕干部通過掛職歷練,更能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內涵,讓為民情懷在山海交融中愈發醇厚。
年輕干部要在“時空差”中筑牢為民初心,需從三個維度發力:一是用“青春腳步”架起連心橋。從東部的“最多跑一次”到西部的“最后一公里”,走進牧民帳篷、山村農舍,聽懂方言土語里的民生訴求,發揮年輕人熟悉語言、善于溝通的特點,讓“高大上”的政策變成群眾聽得懂的“家常話”,在拉近距離中凝聚共識。二是憑“共情能力”辦好微實事。關注與年輕群體相關的“微痛點”——幫助返鄉青年解決創業起步難題,為留守兒童打造“云端課堂”,在回應具體訴求中讓群眾感受到身邊的溫暖。三是靠“接力精神”繪好長遠圖。掛職期限有限,但為民服務沒有終點。要帶著 “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既辦好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項目,更注重培育本地青年人才、搭建長效協作機制,讓“山海情”在代際傳遞中延續。這種為民服務的基層歷練,讓年輕干部的青春不僅有長度,更有了厚度。
作者: 王禹舜
單位:杭州市上城區錢塘智慧城管委會(掛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