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記者在熱門景區走訪,發現隨機拉人式“商拍”十分泛濫,嚴重擾亂公共秩序,影響游客和消費者的體驗。即便在明令禁止擺攤、嚴管“商拍”的景區,依然有此類“野生意”存在。
媒體對“商拍”現象的曝光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在新聞評論區內,不少網友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表示不堪其擾。此類“商拍”往往長時間占用景區內的參觀通道和公共空間。比如,有的拍攝者長期占用最佳位置,其他游客只能在旁邊側目而視;有的拍攝者用小板凳、泡沫廣告牌等“占位”,導致游客通行不便,也破壞了原本屬于所有人的愉悅舒適的參觀體驗。更不用說,收費和服務的不規范,常常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麻煩。
對于“商拍”的管理,其實一直有法可依。比如,《北京市旅游條例》規定:景區對擅自擺攤、圈地和占點的經營行為,有權采取制止、勸離或者拒絕提供服務等措施。各大景點也紛紛表態,此前故宮博物院發布《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及《故宮博物院禁止攜帶物品目錄》,對故宮內的商業拍攝活動進行了規范,北海公園、天壇公園等北京多個景點也陸續叫停了“商拍”。最近,南京先鋒書店也拆除了門頭,并發布公告禁止拍立得和商拍。越來越多的景點和游客已經開始用實際行動表明自身的態度:請過火的“商拍”還公共空間一個清凈。
當然,拒絕讓人厭煩的“商拍”不等于拒絕廣大游客正常的拍照留念需求。尤其是年輕人們來到有特色、有顏值的景點,希望給自己留下幾張“人生照片”,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要制止野蠻生長的“商拍”,也要實現精準管理。比如,熱門景點應當有所甄別,避免將普通游客誤認為是商業拍攝,從而簡單加以禁止。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也應該做一個有邊界感的游客,一起來維護和諧友好的文旅氛圍。
應該看到,“商拍”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與不少社交平臺的宣傳和助推不無關系。尤其是在一些營銷號的話術中,重要的從來不是如何維護好公共空間秩序,而是“沒有一個景點會永遠等著你”。于是,許多年輕人也被某種潮流裹挾,認為應該趁著年輕、趁著體力精力還在,抓緊時間去那些熱門景點拍照、打卡。對此,社交平臺顯然應該盡到主體管理責任,不應該給熱門景區“添亂”。如果發現營銷號的宣傳有“過火”的地方,有關部門也應及時出手。
其實,不管我們來到什么地方,能夠留下珍貴回憶的一定是和親人好友嬉戲暢聊的快慰愉悅,是踏上旅程的自由灑脫,而不是“商拍”過程中特意擺拍的別扭姿勢。所以,不必執著于我們在景區里拍出了一張怎樣的照片,而應該盡情去感知與感受、去沉浸與懷念,這才是旅游真正的意義所在。
商拍,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