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學發生一起因學生高考志愿填報引發的爭議事件。該校一名老師因3名學生未填報北大清華憤怒發言,而后解散群聊。隨后,該校發布聲明學校已與相關老師一起向涉事學生和家長致歉,3名學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志愿。
乍一看,這起爭議事件錯在老師。志愿填報應該符合學生自己的意愿,不僅老師,哪怕是學生家長都不應過度干涉。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此前媒體報道顯示,在群聊中,相關老師不僅提及老師們傾情陪伴,還有“學校以100萬的付出”等信息。學校是否花費100萬元在相關學生身上沒有得到核實,但學生與校方之間是否有達成微妙的不成文的“合作”協議,則值得考量。這其實是當前許多中學的一種共通狀態。
當前,高考成績依然是公眾對一所高中教學水平的評價標準,人們選擇高中時會參考該校近幾年高考本科上線率和錄取率。再進一步細分下去,有多少畢業生被北大、清華錄取成為很多人心目中“好高中”的標準。
正因此,學生及家長扎堆涌向優質高中,而高中為了招收更多學生獲得更優質生源,就對拔尖學生傾注資源,以期形成一種“正向循環”。許多地方的優秀高中都是公辦學校,高中管理人員以此作為自己工作成績的體現。許多高中還會重金獎勵高分復讀生,吸引他們來復讀,以期能夠考上更好的大學。對一些學校來說,讓更多優秀學生來復讀,就能吸引到更多復讀生源并收取更多復讀費。
當上名校成為高中教育的指揮棒,一所高中每年要有幾個人考上北大清華成為培養指標,高分考生就背負上了學校、家長乃至地方的“厚望”。他們只有考上了北大清華才算完成任務,個人的興趣愛好則成了似乎可以忽視的東西。
可以想見,如果對“北清”等名校的情結不解,類似事件還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教育主管部門多年來已經嚴令禁止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正是為了糾偏這種高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導向。
教育的目標是人盡其才,而不是引導學生只盯著某一兩所名校。要讓家長、老師、學校乃至社會都能夠理解,“北清”并非教育的目標,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
江西瑞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