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網大連供電公司信通分公司的機房里,總能看到一個身著藍色工裝服、戴著眼鏡的人穿梭于設備間,進行日常巡檢與維護。他是劉林,同事眼中的“技術大拿”。
劉林
從機房設備的維護人員,到如今統籌全域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技術專家,蛻變的背后是劉林不服輸的韌勁、多場硬仗的淬煉以及對學習業務知識的癡迷。
不服輸的韌勁讓他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
劉林常說:“搞技術的就要有股子不服輸的韌勁。”這股韌勁,體現在他攻破的每一個技術難關上、打過的每一場硬仗中,成為他職業生涯里最有力的注腳。
十年前參加過的一場網絡安全攻防對抗賽,始終讓劉林印象深刻。他帶領團隊參加比賽,卻被來自南方的一個隊伍打了個措手不及,對方采用的新技術,他們連見都沒見過。
“那次比賽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在技術上存在的短板,同時也激起了我的斗志,人家能做到的,咱憑啥不行”。一回到家,他就開始研究對方使用的新技術,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自己的不足。
自此以后,劉林成了“比賽專業戶”,參加了大連市工匠杯、遼寧省技能大賽在內的諸多比賽。參賽不是為了拿獎,而是為了開拓眼界,掌握新技術。晚上研究新技術,白天在實驗室復刻演練,連吃飯都在琢磨:“這個算法能不能應用到機器人漏洞修復上?”
這份不服輸,讓他從“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
劉林帶領青年骨干們,一頭扎進了變電站機器人嵌入式增強性防護技術的研究中,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持續攻關80天,他們成功突破兩項關鍵技術瓶頸,使防護性能顯著提升60%,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一成果也為他們贏得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技術成果一等獎。
劉林
劉林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歇,此后,劉林團隊又研發了基于配置遷移的跨層網絡故障恢復機制,成功將業務恢復時間壓縮到了分鐘級,獲得了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師帶徒“的匠心密鑰開啟星火傳承
2016年,初進公司不久的王保力第一次參加遼寧省技能大賽就失利了,回公司的路上有些失落。作為師父的劉林沒說安慰的話,只是從手機里點開一個筆記文件夾,遞給王保力。這次比賽的失利記錄全在里面,從漏洞分析報告到對手代碼復現,每份文檔都標注著詳細的修改時間,最新的一份還留著凌晨三點的批注。文件夾的封面備注著:“正視不足,才能進步”。
自那之后,小王常對著筆記里的資料反復推敲。劉林與徒弟王保力時常圍繞技術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有時會為某個算法的優化方向激烈爭論;有時又會在思路豁然開朗的瞬間,相視而笑,共享技術突破的喜悅。
小王的技術愈發精進。終于在次年的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暨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工業互聯網安全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將一等獎收入囊中。
“信任+實踐”是劉林培養徒弟的策略,“允許試錯,師父兜底”是劉林 嚴厲教誨背后的殷殷關愛,正是這些在潛移默化中給了徒弟們勇往直前的底氣。在一次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中,他讓入職半年的新員工獨立搭建防御系統,自己只在關鍵節點遠程“圍觀”?!八麄儾冗^的坑,比我教的手冊更管用?!眲⒘殖0堰@句話掛在嘴邊。
劉林
在他的手機備忘錄里,237個技術問題被分成“原理類”“實操類”“優化類”。這些問題,不僅是徒弟們成長的印記,更是劉林因材施教的依據。?
這幾年,劉林帶領的團隊獲得了數不清的獎項與榮譽,他卻總說:“功勞是年輕人的,我只負責挑刺。”
深夜的書房是擁抱新技術的“第二戰場”
人工智能浪潮給電網信息通信領域帶來了深刻變革,重塑著每一個工作環節,勞動模式的轉變更是顯而易見,人工智能已成為工作主線。
在信息運檢一線奮戰十七年,劉林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苛刻的學習節奏。作為省公司科技研發類高級專家,他深知在數字化浪潮中,技術停滯即是倒退。即便肩負著重任,但他仍在高密度的工作間隙,為自己開辟出獨特的“學習時區”。
一天的工作結束了,但對劉林而言,專業提升的“第二戰場”才剛剛開啟。輔導完女兒作業后,深夜的書房是劉林的專屬空間,筆記本上用紅筆圈著“機器人防護算法漏洞”,夾帶在本子里的是白天調試時的報錯代碼,他要繼續思考白天遇到的技術難題。
傍晚11點,“讀技術前沿論文”的鬧鐘響起。文檔中IEEE最新論文的批注日漸密集。這種將工作實踐與理論深度融合的學習模式,讓他在港東智慧變電站改造、配網自動化系統升級等重大項目中,總能率先捕捉到技術突破點。
早上六點,鬧鐘沒響劉林就醒了,摸出床頭柜的手機瀏覽新聞。當看到帶有“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等字眼的新聞時,他會立刻截圖發給徒弟王保力:“早上一起聊聊方案?!?/p>
如今,劉林又在謀劃著新的突破——打造信息客服AI智能體、開發多輪對話引擎,讓AI技術更好地服務于電網業務……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正在跟隨著他的腳步,把這份熱愛和鉆研,接力下去。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