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全國不少地區已提前進入“蒸烤”模式。連日來,新疆、山東、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出現大范圍高溫,局地氣溫甚至達到了40攝氏度。7月2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其中江蘇、山東等5省份部分地區被劃入紅色預警范圍。
面對極端高溫天氣,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宣布取消期末考試,要求所有同學盡快離校,并計劃開學后補考。河南要求用人單位“優化工作環境,在高溫作業場所配備必要的通風、隔熱、降溫設備……如遇暴雨、雷暴、強風等極端天氣,可采取居家線上辦公等彈性工作模式,因天氣原因遲到、早退、缺勤的,不計入出勤考核”。
不論取消期末考試,還是實行彈性工作,都體現了對預知風險的敬畏,和化解風險的嘗試。近年來,伴隨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和對熱射病這一嚴重中暑類型的科普,不論個體還是社會主體,正在逐步調整對極端高溫天氣的認知,不再將其視作個體“耐受度”問題,而是如臺風、暴雨、雪災等是一項需要多方主體參與的社會風險管理,類似于“黑犀?!?,即人們可以預見,并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的風險。
全球氣溫變暖是不爭事實,但今年夏天格外反常:一些曾經的“避暑勝地”新晉成為“全國高溫排行榜”前幾名,截至7月6日14時,山東諸城氣溫高達40.7攝氏度,甚至超過新疆吐魯番!常年受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的山東半島,如今在氣象預報地圖上成為一片“紅?!保欢偻币恍┑臇|北地區,高溫導致學生只能睡樓道?!把谉嶂行摹痹缫巡皇恰八拇蠡馉t”,不論哪個緯度,不論距海遠近,人們都不得不面對高溫烘烤的事實。
不僅是地域分布,今年北方人普遍喊“濕”,北京也進入了濕熱難耐的“桑拿天”狀態。曾經,人們可以避開太陽直射最強烈、熱量累積最多的時間段,改為早晚活動,如今多地進入“晝蒸夜煮”模式,入夜也難以感受到清涼。
人們對氣候變化大趨勢早已“習以為常”,但面對這些新事實、新趨勢,則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不得不說,中國氣象局6月27日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倒是與人們的“溫感”相應?!端{皮書》指出氣候系統變暖趨勢持續,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再早兩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4)》指出:“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刻不容緩?!?/p>
提升全社會適應高溫“烤驗”能力已經迫在眉睫,而中央早有規劃部署,各主體并不缺乏行動“路線圖”。尤其在經歷了2024年“史上最暖”的一年后,人們在應對高溫“烤驗”時更應該有所準備,并將其納入各地日常公共管理范疇。除了監測預警外,完善涵蓋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不同系統的風險管理,加強保障機制建設,持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開展并取得實效。
在已經暴露出防暑降溫措施不足的地方,盡快調整;在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方面,盡量補全;對需要從事高溫作業的群體,應嚴格參照溫度限值安排工作時間;對老人、兒童等溫度敏感群體,及時提供相應救助;在城市中搭建遮陽棚、有序開放清涼去處、設置灑水降溫設施……當“大環境”發生變化,為人們生活的“小環境”爭取一片清涼,不僅是人性化治理的體現,也應成為社會風險管理的共識。
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