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直指當下網絡健康科普中的沉疴——部分“網紅醫生”假借專業權威牟利斂財。違規導診、直播帶貨、高價開藥、虛構療效……種種亂象,早已逾越醫療質量安全的底線,更將“生命”這一至重之物置于輕浮的“兒戲”之中。
虛假的科普信息如同“電子毒藥”,不僅誤導公眾健康抉擇,更削弱著醫患間本就脆弱的信任紐帶。 “生命不是兒戲”,正是對這條不可逾越紅線的重申。
國家出手整治,絕非限制醫生科普的正當空間,恰恰是為真正有價值的科普開辟健康生長的凈土。對濫用科普之名牟利、突破法律法規邊界的行為施以重拳,正是廓清空間、守護科普純粹性的必要之舉。
在治理亂象的大背景下,醫務工作者如何合法合規地肩負起科普重任?首先需恪守“專業為本”的鐵律,科普內容必須立足堅實科學證據,杜絕夸大其詞與利益誘導,讓每一字句皆經得起專業與倫理的雙重審視。其次,主動擁抱合規要求,將線上傳播行為嚴格納入《互聯網診療監管辦法》等法規框架之內,遠離“導流帶貨”的灰色地帶。更重要的是,應推動將優質科普納入專業價值評價體系,讓科普貢獻獲得制度性認可。同時,各大公立醫院與權威平臺當積極承擔主體責任,搭建科學審核機制,為醫生科普提供有力支持與可靠出口。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