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天總是亮得格外早。當第一縷霞光躍出海平面,長海縣的碼頭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國網遼寧電力大連長海供電公司的海纜維護工連娜,熟練地穿上厚重的防水服,戴上安全帽,和同事們登上了海纜維護船。
海風裹挾著微薄的水汽撲面而來,維護船在浪涌中起伏。對常人而言來說,這樣的顛簸足以令人頭暈目眩,但連娜握著檢測儀的雙手始終穩定。
連娜始終記得第一次與風浪的較量。那是2019年,從未出過遠海的她蜷縮在甲板角落,胃里翻江倒海——這是她入職后首次參與海上搶修。
六載春秋,她出色地完成了數十次的海纜搶修工作。一次次搶修足跡,在她腳下連點成線。
“在一次緊急任務中,海況極其惡劣,維修船幾乎無法靠近故障點。那一刻,我和同事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如果不及時搶修,海島將面臨長時間停電;但強行搶修,又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連娜回憶道。
“我來!”彼時,連娜沒有片刻遲疑,主動請纓上前。她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默契配合,等到風力剛剛降下來一些,便小心翼翼地操作著設備,一點點靠近海纜故障處。海浪一次次將二人拋向船舷,經過數小時鏖戰,故障終于被成功修復。
這樣的場景,在連娜580天的海島生涯中反復上演。無論是寒風中蹲守終端塔排查故障,還是深夜聽著居民“來電了”的歡呼,都讓她更深刻理解肩頭的責任。
連娜說,剛入行時,師傅曾帶著她和工友們用半年時間,走遍了海島的每個角落,詳細了解輸電線路分布,將鐵塔坐標精準控制在1米以內——這份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最終化作她守護光明的底氣。
從陸地定位到海上搶修,從技術革新到班組管理,連娜在實踐里讀懂了電力人的“精神密碼”。那些被海風雕刻的歲月,正悄然編織成照亮萬家的經緯。
除了日常的搶修和維護工作,連娜還積極投身創新工作。2022年初,她主動牽頭負責班組質量建設,在無經驗可循的空白地帶,她邊學邊試,創新提出“金銀銅盾牌”技能升級機制,搭建起“日清—周評—月賽”的質量循環體系。這套創新機制的實施,提高了班組的工作質量、效率,先后摘得“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榮譽稱號。
兩年后,以她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針對長海縣25%老舊海纜與81.25%直拋式海纜暗藏的隱患,連娜帶領青年團隊開展海纜智能監控平臺項目攻堅。他們像解謎般梳理出傳統“人防”模式的痛點,最終構建起5大應用模塊與4大基礎模塊組成的智慧系統。
如今,這套名為“海纜智慧在線監控平臺”的系統,如同智能“鷹眼”,能實現海纜運維全天候智能監控,提升了海島供電的可靠性。對海島居民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再也不用擔心頻繁停電影響生活。而穩定的電力供應,也為漁業、旅游業等產業帶來了堅實的保障。
連娜說,“連”字仿佛注定她與大連的緣分。這位這位東北電網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海纜維護工,像極了海島上堅韌的鐵線蓮——用適應力扎根,以韌性綻放。正如她所說:“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浪,海島的礪煉讓我懂得,真正的熱愛是全身心投入。”
在國家電網的藍色版圖上,像連娜這樣的“追光者”,正以責任為槳,以創新為帆,在波濤間劃出閃亮的軌跡。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在每次“來電了”的呼喚中,讓光明有了最生動的注腳。(文/魯銳)
連娜,長海縣,海纜維護工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