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畫像。
葉卡捷琳娜大帝畫像。
在“最偉大的俄羅斯人”榜單上,除位于榜首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外,還有不少政治人物。羅蒙諾索夫所生活的年代,剛好與榜單上兩位重量級君主產生了交集——1711年他出生時,掌權的是彼得一世;1765年他離世時,葉卡捷琳娜二世剛剛加冕3年。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二”被廣泛稱為大帝的君主。只不過,兩人統治風格迥異,一個重錘開路,一個在繼續開路時不忘添加優美的“裝飾”。他們塑造了俄羅斯的不同面向。
“游戲”沙皇
蘇聯作家鮑里斯·皮利尼亞克曾評價彼得一世:“這人直至死亡都還是個孩子,喜歡玩高高在上的游戲。他終其一生都在打仗、坐船、檢閱、開會、頓悟、去歐洲……”這一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是準確的。
1682年,10歲的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登基,與兄長伊凡五世共同執政。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彼得開始獨立統治。
彼得從小對正統教育不太上心,以至于他對語法和拼寫沒什么概念,寫作能力“實在可怕”。但彼得并非不善學習,只是學的東西得讓他感興趣。彼得把全部熱情都投入到兩件事上——戰爭和技術。他的一生,似乎都在把童年玩的游戲變為現實。
剛開始,彼得和“士兵”玩戰爭游戲,后來游戲變得越來越嚴肅,真的火炮取代了木頭玩具。這激發了彼得對木工、車工等職業的興趣。皇家賬冊顯示,年輕的彼得曾訂購細木工作臺、全套鍛鐵用具……他14歲時還訂購過一大批建筑材料,希望修建一座“好玩的城市”。后來建造圣彼得堡時,據說是彼得親自規劃設計,畫了很多草圖——這是后話了。
彼得童年時在父親的物品中發現了一艘英國小艇,這讓他對大海和航行產生了興趣,小小年紀便總往莫斯科的外國人聚集區跑,那里的荷蘭人是他學習航海和造船術最初的老師。后來獨立執政僅一年時,彼得便“微服出訪”,裝作俄外交使團的一名隨從,出訪歐洲16個月。在荷蘭贊丹,他匿名進入一家造船廠,和工匠一起勞動,學習造船技術。這期間,他給莫斯科寄回大量信件,封蠟上都印著一個年輕木匠的頭像,周圍是武器和船只的圖案,上面還有一行小字:“我還是學生,需要受教。”
再后來,彼得將童年的戰爭游戲搬上了真實戰場,希望用艦隊征服大海。他的對手是歐洲當時最具戰斗力的瑞典軍隊。這場北方戰爭從1700年延續至1721年,幾乎占據了彼得整個掌權時期。俄國最終獲勝,并奪得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俄羅斯帝國就此誕生,彼得成為首任皇帝。
在北方戰爭期間,彼得給自己的軍銜是上校;戰爭結束后,他得意洋洋地授予自己中將軍銜。彼得認為,他有權跳過大校和少將這兩級,因為他為勝利做出了貢獻。
北方戰爭時,彼得同步展開了對俄國的“歐化”改造。改變悄然出現在俄國的各個角落:正規軍隊建立了起來,貴族子弟也有義務參軍服役,而且要從普通士兵做起;文職機構進行了調整,“內閣”設立,貴族會議機構逐漸式微;歐洲通用的公元紀年取代了俄國傳統歷法;男子禁止蓄須,胡須必須剃得干干凈凈,否則就得交重稅;莫斯科古裝也被禁穿,長袍的長袖和長下擺都要剪短。此外,彼得仿造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將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建造成一座新首都,這便是圣彼得堡。
彼得的改革大刀闊斧,并且帶有強迫性質,許多人對此不認同甚至反抗。彼得死后,俄羅斯帝國在37年間換了6位沙皇,他們都沒有彼得那樣強硬的手腕,一些改革舉措逐漸凋零。直到1762年,33歲的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登上沙皇寶座。
“書癡”女皇
矗立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一世雕像。
葉卡捷琳娜可謂彼得一世的狂熱信徒。登基伊始,她就宣稱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繼承者。執政多年后,她請一位法國雕塑家為“偶像”塑像。至今,這尊巨大的彼得一世騎馬像仍矗立在圣彼得堡,雕像基座上的話是葉卡捷琳娜命人鐫刻的:“致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其實是一個外國人。她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公主,15歲時嫁入俄國王室,丈夫是彼得一世的外孫,后來繼承皇位,成為彼得三世。僅6個月后,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登上皇位,同時也為這段婚姻畫上了句號。
對葉卡捷琳娜來說,這段維系了18年的婚姻實在痛苦。彼得三世性格古怪,對葉卡捷琳娜冷淡粗暴。書籍成了葉卡捷琳娜的避難所,甚而幫她走上權力之路。俄裔法籍歷史學家米歇爾·埃萊爾在《俄羅斯帝國史》一書中寫道:“彼得一世通過造船、學習戰爭技藝、航行至國外學會當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則是通過讀書,讓自己擁有了影響他人思想的能力,學會當女皇。”
在孤獨的歲月里,她讀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編年史》、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這些著作奠定了葉卡捷琳娜統治中相對開明的底色。后來,她試圖將歐洲法制引入俄國,花費兩年時間擬就指導法典起草的訓令,其中有200條條款直接摘自或改編自孟德斯鳩的原文。
葉卡捷琳娜崇尚伏爾泰的人道主義觀點。1763年,在登基15個月時,葉卡捷琳娜首次致信這位在歐洲頗具盛名的作家,以“粉絲”自稱。起初伏爾泰表現得很矜持,因為當時歐洲輿論普遍認為葉卡捷琳娜在位不會太久。后來隨著形勢發展,伏爾泰改變了態度,將葉卡捷琳娜視為具有啟蒙精神的君主,兩人開始了頻繁的書信往來。
俄羅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對葉卡捷琳娜而言,與思想大家通信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手段。她不斷擴大通信“朋友圈”,在信中推銷自己的觀點,同時借外國人的贊揚聲強化自己在國內的權力。
對另一位歐洲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狄德羅,葉卡捷琳娜給予了更多實質性幫助。葉卡捷琳娜登基僅兩個月時,《百科全書》的出版遇到了麻煩,她立即提出后續各卷可在俄國出版。幾年后,葉卡捷琳娜得知,狄德羅為給女兒籌備嫁妝打算賣掉藏書,便提議由自己買下。葉卡捷琳娜還提出,狄德羅在世時這些書仍歸他所有,因為“將學者與他的藏書分開,這太殘忍了”。此外,她每年都會支付狄德羅一筆年金,作為他保管書籍的酬勞,并且一次性預付了50年。
這一舉動讓葉卡捷琳娜在歐洲備受贊譽,也讓狄德羅感佩。狄德羅熱心地幫助葉卡捷琳娜在歐洲招募藝術與建筑人才,并幫她收購藝術品,其中不乏魯本斯、拉斐爾、倫勃朗、凡·戴克的作品——女皇將這些畫作收藏在圣彼得堡冬宮邊的一座美術館內,現在這里已是與法國盧浮宮齊名的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創作于1914年12月的畫作《統治者的榜樣:彼得一世觀察戰役進程》。
1773年,60歲的狄德羅前往俄國。在女皇的書房里,狄德羅多次與她促膝交談,宣揚關于辦學校、發展科學與解放農奴的啟蒙思想。狄德羅說到激動處,會抓起葉卡捷琳娜的雙手,搖晃著她的胳膊,拍打她的大腿。葉卡捷琳娜后來在給別人的信中寫道:“每次跟他談完后,我的大腿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我不得不在我倆之間擺上一張茶幾,以免我的四肢受到‘傷害’。”
葉卡捷琳娜沒能完全將啟蒙思想落于實地,她沒有動搖俄國傳統政治的兩大基礎——專制體制和農奴制。但總體上看,在位34年間,葉卡捷琳娜保持了開明的方向。生活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歷史學家阿納托爾·勒魯瓦—博利厄評價她:“以女人的方式,軟化莫斯科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使權力顯得更人性化,使宮廷更體面,使政府更講禮貌和尊嚴,使機構更注重規則。”
“受教育階層”的出現
說回羅蒙諾索夫,他的一生橫跨彼得一世統治晚期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的開端,既受惠于前者的改革,又為后者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彼得大帝為俄羅斯開啟了通向現代科學與文明的大門,羅蒙諾索夫則是走在這條道路上,并讓它變得更加寬闊的關鍵人物。”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常艷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正是彼得大帝創建了新式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世俗的教育體系,強調知識和才能的價值,逐漸營造出一種相對有利于知識創新和實用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才能讓羅蒙諾索夫得以擺脫出身的限制,最終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和俄羅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俄羅斯真正意義上具有自我意識的現代知識階層,就是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萌芽和初步形成的。“這一進程深刻依賴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羅蒙諾索夫推動建立的莫斯科大學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莫大是大規模培養本土知識精英、進行思想交流的核心搖籃,它讓俄羅斯有知識的人從少數先驅變成了廣泛群體,開始具有社會影響力。”常艷分析道。
值得一提的是,1755年莫大建立時,俄羅斯在位的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她在政治和宗教上相較父親彼得大帝更為保守,但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受到了歐洲啟蒙思想影響。在她執政期間,也就是羅蒙諾索夫的同時代和稍晚時期,俄羅斯涌現出一批跨界知識分子,比如戲劇家、多語種翻譯家馮維辛,探險家、地理學家克拉申寧尼科夫,與羅蒙諾索夫共同研究大氣電學的里赫曼,以及工程師、發明家波爾祖諾夫等。
在常艷看來,這些人都懷有兩種激情——對祖國和對科學的熱愛。“他們是俄羅斯西化改革的直接產物,以堅定的意志、廣博的學識共同構成了18世紀俄羅斯最早的、服務于國家現代化目標的‘受教育階層’。”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