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后登上高鐵,奔赴另一個城市看一場演出,再來一場“Citywalk”,享受這個城市的煙火氣,周日再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途——“拉著拉桿箱聽演唱會”,正在成為很多人的周末新選擇,而其背后“一個舞臺撬動全域消費”的故事,也正在上演著一幕幕的“熱辣滾燙”。
要問演出經濟有多火?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當年全國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2700場,票房收入296.36億元,觀眾數3651.82萬人次。以廈門來說,該市2024年舉辦的60場大型演唱會,觀演人數91.3萬人次,票房收入8.57億元,其中外地觀眾占比87%,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達100億元。
當越來越多人愿意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我們看到了當下文旅消費中“情感價值”的重要性。演出經濟正以一種獨特的“情感引力”重塑文旅消費邏輯:人們不再只為風景出發,更為一段現時現地的共同記憶奔赴;城市也不再僅僅展示歷史積淀,還能以一場演出為窗口,打出一張“動態名片”。
如何將單次觀演轉化為文旅復合消費?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通過“票根經濟”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如本月的湖北襄陽,3.5萬觀眾在群星演唱會上感受音樂之余,還可以憑票免費體驗六大景區、享受多地折扣;去年的山東煙臺,樂迷們在養馬島音樂節上聽搖滾,還能順道打卡朝陽街、養馬島……這種“演出+當地體驗”的模式,正在重構游客與城市的關系,將“音樂共鳴”延伸為“文化共情”,讓觀演記憶與城市印象深度綁定。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超60%,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
一個地方的演出經濟能否出圈,特別是能否向非一線城市擴散,需要基建設施的升級完善與政策創新的共同努力。還是以襄陽為例,當地通過場館設施升級、280輛公交接駁、潮汐車道調度,實現了單場3萬多名觀眾的安全疏散;而交通網絡的完善更是打破了地域限制:從上海到襄陽觀演的觀眾,最快5小時高鐵即可抵達。
演出場館是否設施完善?當地市場環境是否良好有序?文旅資源是否獨具特色?在這些硬件條件夠硬的基礎上,還需要用心去呵護觀眾們的觀演熱情,平衡好“短期流量”與“長期口碑”,才能保證演出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一方面,內容質量是生命線,嚴格把關演出質量,對劣質演出堅決說“不”;另一方面,要有誠意滿滿的暖心服務,才能將一次觀演的契機轉化為多次重游的緣分。
如今,演出經濟已經超越了消費范疇,成為一座座城市的文化窗口。一場演出,不僅是一個文化現場,更是城市與游客建立聯結的起點。以演出作為城市旅游的“邀請函”,為來客講好獨一無二的城市故事,方能在文旅產業的賽道上贏得人們更熱情的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