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彰武農經總站農藝師王秀英表示,依托“光伏治沙”、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項目,她所在的團隊在沙地上種出連續兩年畝產超2000斤玉米的“噸糧田”。
3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王秀英接受媒體采訪。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以下為直播實錄: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秀英代表您好,您來自遼寧彰武,那兒是我國治沙的前沿之一。您長期從事沙化耕地治理,可以講講是如何“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的嗎?謝謝。
遼寧彰武農經總站農藝師 王秀英:
感謝您的提問。大家好!我是一名來自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在沙化耕地治理及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一干就是30年。我的家鄉地處遼寧省西北部、科爾沁沙地的南部,是農牧交錯帶上的典型生態區。新中國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大風帶著沙子一個多小時就能刮到沈陽城。那時候,我們家鄉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無風三尺土,有風日打燈”,說的是風沙彌漫,白天也需要點燈。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1952年中國的第一個治理風沙的科研機構設在了彰武縣。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樹,到現在我還能依然清晰地記得風沙打到臉上生疼,刮進嘴里沒法吃飯的感覺。一代代彰武人在號稱“八百里瀚海”的沙窩子,探索出了中國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綜合治沙法,開創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為全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我現在是家鄉的一名高級農藝師。我們探索實施了“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等一系列綜合治理模式,到目前三北防護林帶向科爾沁沙地的腹地推進了13公里,平均風速降低,有效阻擋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腳步,守護了遼寧乃至京津冀的生態安全。
我們也沒有忘記致富,彰武這地方,適合種植花生、地瓜這類地下果實的無茬作物,但是連年種植會加快土地沙漠化的進程。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走遍了彰武北部各個鄉鎮,一開始老百姓們還不理解:“不種花生、地瓜,種玉米、豆子,風沙一打出苗難,保苗更難,收成能行嗎?”后來,我們依托“耕地輪作”“光伏治沙”等項目,綜合運用多種技術,用實實在在的產量為鄉親們送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們團隊承擔的全國首批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示范區,硬是在沙地上種出了連續兩年畝產超過2000斤玉米的“噸糧田”,逐步實現了祖祖輩輩所期盼的沙地變良田的夢想。
2023年,黨中央提出打響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也是在這一年,我光榮地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經過認真調研,我提出了“關于開展光伏治沙生態修復治理試點”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委的采納。我們謀劃了省級科爾沁沙地南緣系統治理示范帶,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和柳河沿河沙地綜合治理兩個示范區,逐步實現了“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護生態”的治理目標。去年秋天,村民們把農民豐收節的舞臺搬到了大豐收的玉米地里,我也同樣身在其中,真切地看到了鄉親們臉上洋溢著的喜悅,感受到綠色發展給鄉親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