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柏杉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環球人物記者 侯欣穎 / 攝)
亞歷山德拉·布蘭德,中文名柏杉,出生于德國,1990年進入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攻讀化學專業,1998年獲化學博士學位,后供職于德國巴斯夫集團,擔任多個職務,2015年加入先正達集團,2023年任先正達集團可持續發展與企業事務執行副總裁。
如果只是從網絡上搜索資料,先正達集團副總裁亞歷山德拉·布蘭德看起來像個“無趣的人”。德國籍、科學家、女高管,這是她身上最顯著的3個標簽,很容易給人留下“嚴肅板正”的刻板印象。果不其然,采訪那天,在鏡頭前剛坐下,她就氣場全開。
然而一開口,感覺就不一樣了:“我有個中文名——柏杉。”她很愛笑,說話抑揚頓挫,極具節奏感。
現場氣氛立馬變得輕松活躍。“西裝白襯衫是高管的著裝要求,黑框眼鏡則是科學家的標配,珍珠耳環又凸顯女性氣質。我很喜歡您的搭配。”采訪正式開始前,《環球人物》記者對她說。
柏杉聽了哈哈大笑:“下一次來中國,我要穿得鮮艷一點。”
“和中國農戶一起創新”
柏杉這次到北京,是為參加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10月,這場農業盛會在北京平谷舉辦。
第一次參會的柏杉很興奮:“我逛完展區,參加完大大小小的論壇,對于當前中國農食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印象十分深刻。我看到,許多中國中小農食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新技術的應用,比如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我還看到,女性在農業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她們聰明、勇敢且富有韌性。我們期待未來和更多中國企業與農戶合作。”
先正達是一家專注于農業科技的企業,已有約250年歷史,總部在瑞士,并在全球多個國家設辦公室。2017年,先正達被中國化工集團全資收購。自此,這家跨國公司與中國農戶的關系更加緊密。
“在中國市場,先正達推出的許多產品都備受好評。”柏杉向《環球人物》記者介紹,“兩年前,我們將一款創新化合物投入中國市場。它保護農作物的根莖免受昆蟲的侵害,同時對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極為友好。現在,它是先正達在中國最暢銷的產品。許多農學家在田間考察后,都對它豎起了大拇指。”
“先正達還是一家種子公司,一直致力于種子創新。我們在高粱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抗鹽堿基因,并將這種基因注入其他農作物的種子,以提高農作物在鹽堿地中的存活率。中國有許多鹽堿地,我們希望這項科技創新能幫助中國農戶更好地使用這些特殊的土地。”柏杉說。
“數字技術也是先正達的強項。”柏杉驕傲地說,“集團在中國運營著600多個農業服務中心和數字智慧平臺,為農戶提供各類專業的種植技術和解決方案。當前,已有超過30萬種植戶與我們的線上平臺連接。在那里,他們可以獲得各類遙感數據,包括天氣、土壤數據等,還可以獲得關于耕作農藝的建議。先正達希望建立一個數字空間,向農戶提供基于大數據的農事服務。”
柏杉認為,人們過去提到農業科技時,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大塊頭機器設備。但今天,農業科技遠不止于此,“我們期待和中國農戶一起創新,與中國農業一同發展”。
2024年7月,江西大田農社萬畝農場上的現代物聯網監測設備。
“農業是一個很酷的行業”
在柏杉的人生字典里,“好奇心”是被劃上重點的關鍵詞。
柏杉出生于德國中部的一座城市,今年50多歲。她來自一個中產家庭,父母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但都沒有機會上大學。她和哥哥是整個家族里的第一批大學生。
柏杉喜歡化學,從小就對分子著迷。“我當時認為,只要理解分子的作用,就能掌握世界的運轉規則。”1990年至1998年,柏杉進入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化學系,從本科念到博士。她驕傲地說:“我只花了兩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在我的母校,這個速度打破了紀錄。”
柏杉說:“每個人的大腦運行方式都不同,我的大腦是為化學而生的。有些人唱歌好聽,但我五音不全,唱歌簡直是災難;有些人手很靈巧,但我笨手笨腳,連螺絲刀都用不好。幸運的是,我的興趣和天賦恰好都在化學上。”
畢業后,柏杉加入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因為喜歡化學,她進入了科研部門,干了4年和在大學實驗室里一樣的工作——制備、合成和組裝新型分子。然而,當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批量生產時,柏杉又有了新的思考:“它們是如何進入市場,又是如何幫助客戶的?我的好奇心從科研轉到了商務上。”
于是,她立馬申請調到公司商務部門,負責帶領一支銷售團隊。剛走馬上任,柏杉就接到一項“令人震驚的任務”——駐印度分公司管理銷售。“我當時沒有任何商業經驗,此前也從未去過印度,但我是勇敢的人,所以我想為什么不呢?能出什么大問題?天塌不下來。”柏杉帶著勇氣和決心飛到了孟買,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她也因此積累了跨國工作的經驗。
2015年底,柏杉加入先正達集團,任集團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植保和種子業務區域總監。2018年至2010年,柏杉任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領導當時新成立的可持續發展團隊,并推動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議程。2023年11月,她就任集團可持續發展與企業事務執行副總裁至今,管理“先正達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部門之一”。
“無論在巴斯夫還是先正達,我所做的工作都緊緊圍繞著農業。我一直覺得,農業是一個很酷的行業,它與生命和環境打交道,充滿未知挑戰,令人興奮。我們的現代農業是一個奇跡。幾代人之前,許多異國的水果和蔬菜還被視為奢侈品,現在卻早已遍布全球的超市貨架,被端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未來,我們需要努力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更多的糧食,實現更少的碳排放,這讓我有了一種使命感。”
“在這個崗位上,我需要經常去不同的國家,這也帶給我豐富的人生體驗。我看到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看到許多國家和城市的變化。”柏杉說。
“聰明的跨國公司不會錯過中國”
《環球人物》:在中國農村,您有哪些具體感受?
柏杉:我去過許多中國農場,對其中兩次農場之旅記憶猶新。一次是去一個小農戶家,他有一座小農場,面積約為1公頃。在那里,他和妻子一同耕作。這對夫婦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都十分渴望學習新的技術,希望能種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對此,我印象非常深刻。
還有一次,我來到中國一家大型現代化農場。和小農戶相比,那里擁有更高水平的機械設備,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知識。中國的大規模農場已經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農場沒有什么區別了。
正因為中國農業經營方式不同,這里從事農業的人也是多種多樣、形形色色的。在中國的農民群體中,有為自己的家庭辛勤勞作、努力掙錢的農戶,還有一些技術型企業家,他們的事業已成規模。
我喜歡中國的農村,因為那些村落有溫度。我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回憶起此前的農場之旅,也想不起村莊的名字了,但我記得每一處景色。在一片片綠油油或金燦燦的田地里,你不難找到一家可口的農家飯館或環境舒適的茶室。我每次走累了,都會找這樣的地方歇腳。而且每一次,我都會受到店主的款待和歡迎。
柏杉在中國農村考察。
《環球人物》:您如何看中國農業的發展和變革?
柏杉:中國幅員遼闊,農業體系也具有多樣性。中國南部有熱帶氣候區,北部有溫帶氣候區。因為氣候的差異,中國南北有不同的農作物。此外,中國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中國市場對豬肉、魚類、家禽、乳制品的需求非常大,這類需求將影響中國農業體系的整個面貌。
近年來,中國政府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資。現階段,中國農業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進一步完成現代化。我體驗到了田野上的“中國速度”。未來,進一步規模化、智能化和數字化一定會是中國農業的趨勢。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農業會失去原先的傳統。中國是農業古國,也是農業大國。中國人普遍有一種“土地情懷”。在今天的中國,即便是那些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的人,每年春節,他們都會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和父母團聚。
我并不認為,高科技農業和根植于鄉村的傳統農業之間存在矛盾。相反,高科技農業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我相信,中國的現代化農場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流”。
《環球人物》:農村之外的中國又有哪些變化?
柏杉:在過去30年間,中國所取得的成就絕對驚人。我第一次來中國是2003年,去了上海。那時候,這座城市的樣子和今天非常不同。現在的上海,酒店里的家具更新,城市內外的道路更四通八達。
而在我的家鄉,那座德國中部城市,許多建筑仍十分老舊。德國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顯然不夠,有些地方甚至沒有通火車。中國城市的現代化令人震撼,這對我的國家有很積極的借鑒意義。
《環球人物》:作為一名跨國公司高管,您如何看中國經濟系統的運行?
柏杉:我多次來中國,對中國市場有一定了解,也和一些中國經濟部門打過交道。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內部的各種交流都非常順暢。企業、政府和學界之間十分有默契,并且互相信任。它們協力合作,一同推動經濟發展。
在很多國家,修改不合時宜的經濟政策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做出適時的改變反而更迅速。
我認為,靈活的經濟運行系統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保障,也將有助于中國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取得進一步發展。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一直是令人矚目的全球增長引擎。從超過10%的年增長率,到后來的7%—8%,再到現在的5%左右,雖然增速逐步放緩,但考慮到絕對增量,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巨大。
中國市場的規模性和復雜性,給全球帶去的不僅是簡單的增長機遇,還有越來越多的創新機會。以農業領域為例,中國農業的發展既要持續提升單產量,又要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土壤保護,再加上中國各省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一樣,中國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張復雜的考卷,要作出好的回答一定需要創新。
未來中國經濟可預見的持續性增長吸引著全球的企業。聰明的跨國公司不會錯過中國。
點擊閱讀英文報道》》》
Experiencing "Chinese Speed" in Farmlands
系列短視頻》》》
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我要糾錯